「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這個道理很顯然。
生而知之、能行、能言,三歲作詩、七歲成文。
這些東西,一般都只存在于話本故事,或者民間傳說里面,并不真實。
演員的表演,當然同樣概莫能外。
任何一個演員,都同樣要經過歲月的打磨,方有其光。
當蛻變到來,仿若頓悟,或者開竅。
而及至耀眼彼時,才有九霄龍吟,一躍化龍。
故亦可謂,化龍之變。
梁家輝出道就當影帝。
但首秀驚天,能不能代表實力無雙?
比如夏雨,出演第一部作品,就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威尼斯影帝。
當然無論是梁家輝,還是夏雨,都是好演員。
然而表演拿獎,有時候會很「玄學」,未必演得好就一定能拿,它與評審的審美傾向、個人偏好乃及作品本身的情況有很大關系。
而一般來講,與其說初出道的演員表演能力驚天,不如說是導演、作品、自身特質與機緣、時運等等因素的加成。
換個視角,則幾乎九成九的演員,都不可能有這個「運氣」。
首先,有多少人,第一部電影就是主角?其次,即便上來就是主角,一定能遇上大導演?就算遇上一個大導演,題材、劇本品質及各種配合因素都能配合?
所以梁家輝何時「化龍」?
拒絕無線電視台的長約,是他的第一步棋。
接下來年僅二十六歲,就憑《垂簾聽政》,登上金像獎影帝的寶座,可謂意氣風發。
其后陸續拍了譚家明的《雪兒》、李翰祥的《火龍》、林嶺東的《監獄風云》,客串了爾冬升的《人民英雄》、參演了徐克的《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又憑《愛在別鄉的季節》再奪影帝,其余作品暫時略過。
這個階段,或可理解為「化龍」之前的「淬火」。
就作品來看,《雪兒》平平無奇,《火龍》可視作後來那部《棋王》的預演,《監獄風云》雖然大受好評,但這是周潤發的主場,《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本身影響力一般,而《愛在別鄉的季節》雖然贈予他影帝之位,但對陣張曼玉,也暴露出其深度表達層面的欠缺。
直到1992年一部《情人》。
每一次鏡頭前的苦思,每一次對角色的想象,包括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統統都化作了養分,滋養出了「中國情人」東尼這個角色。
顫抖的指尖、緊抿的嘴唇、東方式的含蓄,與壓抑而又熾烈的欲望,令昔年的梁家輝,成為了蜚聲國際的中國演員。
而表演的千變與穩定,也就正式成為了他的標簽。
當然,同年度還有一部《新龍門客棧》,也將他這種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或不及張曼玉的澎湃驚人,卻當真穩定無雙。
有大梁,就有小梁。
「雙梁」,或是香港影壇,尤其令人津津樂道的現象。
錯過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郭富城,甚至每合作一個,都要公開表達一下內心的激動和歡喜的情緒,足見二人盛名之著。
梁朝偉比梁家輝要略晚一點踏足影壇。
而雖然沒有遇上李翰祥這種大導演,但憑借著外形的出色,很快就獲得了做主角的機會。
陸續出演了《癲佬正傳》、《地下情》、《人民英雄》、《殺手胡蝶夢》及《悲情城市》、《喋血街頭》、《阿飛正傳》和《辣手神探》、《新難兄難弟》等多部電影。
雖然被公認為好戲之人。
但此時的梁朝偉,其實尚未真正掌握「表演」的真諦。
也無論是爾冬升、關錦鵬,還是譚家明、侯孝賢與吳宇森,皆未能令他真正蛻變。
如果要細究,連續奪得金像獎最佳男配的《人民英雄》與《殺手胡蝶夢》,甚至是用力過猛的,甚至可以認為,他還根本未能掌控表演的尺度,這一點,從阿細在銀行里的失措和阿祥面對張立時的辭不大意,就可以看出來。
直到遇上王家衛。
撇開只有一場戲的《阿飛正傳》不談。
梁朝偉與王家衛的正式合作,始于1994年那部眾星云集的《東邪西毒》,以張國榮為核,其他演員有張曼玉、林青霞、梁家輝、梁朝偉和張學友、劉嘉玲、楊采妮。
從這部電影開始,梁朝偉的眼神里有了一種力。
接下來二人又合作了電影《重慶森林》,王家衛令梁朝偉收起了,此前的插科打諢、戲謔和張揚,轉而走向了含蓄與內斂的道路。
這一年,梁朝偉直接晉級「馬像」雙料影帝。
多年以后,他不但可稱華語影壇「最強影帝」,更成為中國第二位戛納影帝,也在不久前拿了威尼斯電影節的終身成就金獅獎。
他當然要感謝王家衛。
但本身的天賦與努力,同樣不可忽視。
而「化龍」之作,則《東邪西毒》與《重慶森林》,任一皆可。
郭富城不走尋常路。
在無線跑了兩年龍套之后,他在1989年,接拍了個人第一部電影《飛越危墻》。
頗為有趣的是,這也是導演周振榮的第一部作品,而在後來的歲月里,郭富城成為了整個香港影壇,與新人導演合作最多的演員。
1990年,他的第二部電影上映,也即午馬執導的《西環的故事》,改編自「刺馬案」,多年后陳可辛也瞄準這個題材,請來李連杰、劉德華和金城武,拍出了一部古代戰爭電影《投名狀》,而郭富城的角色李少偉,也就是金城武的角色姜午陽。
而命運在這里拐了一個彎。
已經踏足影壇的郭富城,在這一年拍了一個台灣機車的廣告,旋即被高漲的人氣推上了歌星的位置,以破百萬銷量的首張專輯《對你愛不完》,在極短時間內,紅遍整個華語世界。
這一年,台灣票選「無線」十大港星。
郭富城名列榜首,其后依次是曾華倩、劉德華、黎明、溫兆倫、郭晉安、邵美琪、周星馳、黎美嫻和梁朝偉。
人氣的可怖,無以言表。
接下來的軌跡更是匪夷所思。
1992年,他攜三張破百萬銷量的唱片,返回香港,發行了普通話歌曲精選集《請把我的情感帶回家》,在香港創下達六白金的銷量紀錄,迄今未被打破。
進而在一張粵語專輯都沒有發行的情況下,與張學友、劉德華和黎明并稱樂壇天王。
華星唱片簽下了本來就出身無線的郭富城。
接下來,唱片公司在兩年時間里,幫郭富城接了十一部電影。
但很可惜,除了杜琪峰執導的《赤腳小子》,其他電影,幾乎都可以用「乏善可陳」來形容,而這種高密度的接拍電影,除了其消耗當紅期的人氣,幾乎沒有帶來任何額外的助力。
1994年開始,郭富城在電影方面開始大幅減產,也自此遠離了常規的港式商業電影。
他一面在樂壇轉型,一面在電影方面精選劇本。
陸續接拍了文藝電影《仙樂飄飄》、勵志拳擊電影《浪漫風暴》、愛情電影《安娜瑪德蓮娜》,及漫改電影《風云雄霸天下》、大制作商業電影《雷霆戰警》、《公元2000》。
嚴格來講,這些電影里,表演最強的其實是《風云雄霸天下》。
但很可惜,鑒于電影類型和劇情的限制,導致關注點主要停留在了顏值、氣質上面。
而步驚云這個角色,也只象征著新偶像的崛起。
那麼在表演上,郭富城何時崛起?
大致應該是《三岔口》。
有不少人,將這部電影,視作郭富城「脫胎換骨」的象征。
但實際上,無論是憑這部電影登臨影帝之位,還是折服影迷,郭富城所依憑的,都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演技」。
孫兆仁的極致悲情,來自情緒的爆發力。
而與其說是表演,不如說是天賦,它要求演員本身,擁有極其充沛的情感,以及強大的沉落劇情境況、與角色共情的能力。
這種爆發力,令他得到了另一個機會,也即譚家明導演的《父子》。
看了《三岔口》的譚家明,推翻了投資方已經確認的演員人選,堅持這個潦倒父親的角色,必須由郭富城來演,他覺得,郭富城將會帶來其他演員所沒有的驚喜。
郭富城沒有讓他失望,他以一種「原始的爆炸力」,牽動了觀眾的脈搏,而這種無痕化身角色的同時,表演自帶「力場」的狀態,前所未有。
所以郭富城的「化龍」之作,無疑當是這部《父子》。
很湊巧。
又是「雙梁一郭」。
好演員當然還有很多,但難以盡數。
而所謂「化龍」,是天賦、運勢與努力的合一。
亦是宿命早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