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溫了一遍《如懿傳》,個人感覺比《甄嬛傳》更好看。
當然,兩部劇都很喜歡,只是更偏愛《如懿傳》。
今天先來說說兩部劇的大結局部分。
《如懿傳》的大結局是整部劇的點睛和升華部分。
看大結局部分時,我哭得不能自已,看完后,令人沉醉其中,余音裊裊。
《甄嬛傳》的大結局就是一個俗套的爽劇結尾,惡人得到了惡報,好人鏟除了一切壞人。
顯得有點后勁不足。
01 《甄嬛傳》大團圓結局背后透著悲涼
《甄嬛傳》的大結局:快意恩仇,大仇得報,惡人受到了應有的懲,大團圓結局。
就像童話故事中的大團圓結局,看似圓滿卻少了一點念想和余味。
曾經的刀光劍影,華山論劍之后,突然歸于平淡,給人一種后繼無力感。
甄嬛和雍正最后一次話別,雍正想要她再次叫一聲「四郎」,卻被冷漠拒絕了。
甄嬛說:「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也許從一開始便都是錯的。」
其實,這就是一出悲劇,甄嬛和果郡王的愛情注定是一個悲劇,她只能看著心愛的人在自己面前死去,卻束手無策。
甄嬛和四郎之間的情愛也只是一個幻影。
《甄嬛傳》表面上看是一個爽劇,其實結尾就是一個悲劇。
02 《如懿傳》的結局卻多了一絲暖意和希望
而《如懿傳》的大結局則出人意料,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意蘊,將整部劇的主題繼續升華了。
惡人得到懲治之后。
乾隆將皇位傳給了十五阿哥永琰,自己做了太上皇。
老態龍鐘的乾隆找出了一個盒子,里面有如懿當年的斷發還有一塊如懿親手繡的帕子。
他剪下一段白發和如懿的頭髮放在一起,意味著結發夫妻。
這是乾隆臨終前對如懿最后的告白。
我想,如懿雖然已經離去,而弘歷終究給了她一個圓滿,因為如懿看重的不是權勢,名利,而是兩人之間那段感情。
乾隆駕崩了,小太監進來發現枯萎多年的綠梅竟然發新芽了.
雖然乾隆和如懿都看不到了,但是新芽代表著希望。
讓人看后很是動容,畢竟人世間,最珍貴的就是那種彼此相扶相持的感情。
我想,如懿堅守了一輩子,終于還是等到了。
雖然此劇彌漫著「蘭因絮果」的蒼涼感,但是尾聲卻迎來了一點亮色,青櫻終究還是等到了少時郎弘歷。
也許這才是最美好的大結局吧。
03 甄嬛最終勝出,卻失去了許多美好的東西
其實,甄嬛和如懿兩人當初都有著美好愿景,她們都真心愛過皇上。
甄嬛雖然入宮,但親眼見證后宮的冷酷無情后,她不想卷入其中,為了爭斗皇上的寵愛而爾虞我詐。
可是那天,她和皇上偶遇之后,一見如故,慢慢地愛上了皇帝。
甄嬛要的只是一世一雙人,白首不相離。
可是大結局之時,她美好的愿景都幻滅了,對皇上是錯付了,果郡王真誠待她,她卻不得不將他毒死。
甄嬛和宜修的最后一役,本質上是一場陷害。
雖然情非得已,但是此時的甄嬛已經失去最初的本心。
弘歷登位后,和甄嬛的一段話很有意思。
他問甄嬛:「兒子讀鄭伯克段于影·,見鄭國之禍皆因姜氏寵愛幼子苛待長子而起,兒子心想,親子尚目如此,若是養子又該如何?「
甄嬛稍作沉思道,將親生兒子弘瞻入嗣果親王一脈。
這下,弘歷終于松了一口氣。
曾經一手養大的養子和她已經沒有任何親情。
甄嬛最后雖然為果郡王報了仇,也成為了宮斗冠軍,站在了權利的巔峰。
可是,她也成了孤家寡人。
04 《如懿傳》中如懿看似凄涼離去,卻守住了初心
《如懿傳》大結局中的如懿,利用自己的智謀扳倒了炩貴妃,為自己逝去的孩子,還有凌云徹報了仇,也為自己洗刷了冤屈。
當皇上要求她收回皇后的寶冊時,她斷然拒絕了。
繼而她話鋒一轉,說:「你知道蘭因絮果這句話嗎?我年少讀時,只覺得惋惜,如今卻明白了,花開花落自有時……」
皇上心中一涼,臉上現出悲色,他知道如懿的心已經被他傷透了,兩人已經回不到從前了。
如懿輕聲叮囑:「此次秋猊,一路保重。」
這是如懿在和乾隆做最后的告別,也是在最后的時光,對年少的弘歷叮嚀。
看著那個場景,兩人之間沒有劍拔弩張,只有平淡和諧。
一時間,我恍惚了,覺得那就是年老時候的青櫻和弘歷,仿佛一切都沒有變,他們還是彼此的最愛。
這一段,真的是含著淚看完。
兩人都愛著對方,但是我們都不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究竟是時間變了,還是彼此都變了。
表面的風輕云淡,卻無法掩蓋兩人內心的波濤洶涌,還有對現實的無可奈何。
這樣的結尾給人太多的牽腸掛肚,還有更多的意難平。
像極了我們的愛情和婚姻。
不過,最終,導演還是給了一個令人欣喜的結局。
最終,弘歷的心中只有青櫻,臨死之前,他將自己的白發和青櫻的頭髮放在了一起,還有青櫻親自繡的手帕。
我想,如懿堅持了本心,最終還是得到少年郎的心。
這也算得上是一種圓滿吧。
結語:
世間情愛,不外蘭因絮果。
詩經中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世間事也大多逃不過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