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絕大多數時候。
影迷眼見的,都是大明星如何風光,票房幾何、怎麼破紀錄。
卻很少去研究,他們背后的影業巨頭。
比如王羽、狄龍背靠的是哪家電影公司,李小龍的崛起又是怎樣,還有許冠文、成龍、周潤發乃及周星馳分屬哪方陣營,而劉德華、梁朝偉和郭富城等后起之秀,與前輩演員們的區別,又在哪里?
樓起、樓塌,遮天、隕落和并起。
不可不見。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
彼時,或也就是香港電影「盛世」的開端。
邵氏旗下,李翰祥的《江山美人》、《不了情》率先引領香港票房突破十萬層級,其后胡金銓和張徹陸續崛起。
到了1969年,一部《獨臂刀王》,僅用十三天時間,票房就悍然沖破129萬。
新的年代來臨。
如果要談香港影壇的初代偶像,可能就是王羽、狄龍和姜大衛等人,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獨臂刀》、《刺馬》和《游俠兒》,很巧合,這幾部電影皆由張徹執導。
他們的巔峰,都離不開邵氏的雄霸香江。
而當邵氏衰微,就難以建功。
1970年,嘉禾電影公司出現。
創始人鄒文懷,本身其實是邵氏電影的元老級人物之一,而很有趣的是,嘉禾的迅速崛起,得益于邵氏電影的「傲慢」。
比如李小龍和許冠文,一開始都想要和邵氏電影合作,但因為獨立分賬的要求,被邵氏拒絕,嘉禾電影卻抓住了機會,也以這兩員大將,幾乎統治了整個七十年代的香港影壇。
李小龍,三年四部影片,兩奪年冠、兩奪年亞,三度打破影史票房紀錄,一次打破亞洲電影票房紀錄,若非猝然離世,成就更不可限量。
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職業生涯五奪年冠、三次打破影史票房紀錄。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成龍開始登頂,而他真正的巔峰,是在九十年代的三連冠時期,作品包括《醉拳2》、《紅番區》、《霹靂火》、《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一個好人》和《我是誰》,氣勢張狂雄猛,幾近無敵。
此外,洪金寶與李連杰的崛起,也與嘉禾不可分。
而嘉禾電影最后的高峰,來自1998年的香港年冠電影《風云雄霸天下》,這部電影,也象征著郭富城、鄭伊健這兩位新偶像的崛起。
但其后,嘉禾電影就再未有登臨過,香港影壇的票房之巔。
1980年,新藝城來了。
一開始,就以許冠杰與麥嘉合作的《最佳拍檔》系列連續三年奪得年冠。
當嘉禾好不容易以洪金寶的《福星高照》扳回一局,周潤發又憑《英雄本色》本色崛起,自此一馬平川,步入個人職業生涯最巔峰的歲月。
1986年《英雄本色》、1988年《八星報喜》、1989年《賭神》。
四年三個年冠、兩破紀錄,再加上幾乎同期的四年三奪金像獎影帝,盡洗陰霾的周潤發,真可稱一句「光寒九州」,所向無敵。
當然,《賭神》并非出自新藝城之手。
也包括數年后,周潤發另外一部年冠電影《賭神2》,將香港電影票房首度推高過五千萬關口,同樣也是非新藝城的作品。
在八十年代,憑許冠杰和周潤發兩員,新藝城就占據了這個十年的半壁江山。
而《賭神》的出現,則意味著新勢力的入局。
1987年,永盛電影問世。
《賭神》的奪得年冠,其實可能是一個意外。
王晶一開始就走的純商業路線,而也確實是「刷」票房的大家和利器,但縱觀其職業生涯,除了《賭神》和《賭神2》,無論在巨頭年代,還是群雄逐鹿的歲月,他也從來沒有再拿過年冠,至于打破票房紀錄,更是想都別想。
這說明什麼?
這兩部電影奪冠的背后,是昔年巔峰期的周潤發,也說明,純粹的商業路徑電影,會有基本盤,但上限一般并不會太高。
而永盛電影真正的崛起,應該始自那部周星馳的《賭圣》。
很多人說過,這是一部跟風之作。
也即在眼見王晶的《賭神》大火之后,「鬼才」劉鎮偉炮制了出無厘頭的《賭圣》,本意是撈一把《賭神》的紅利,結果沒想到,非但奪得年冠、打破影史票房紀錄,更催生了第二代喜劇之王的橫空出世。
周星馳連續四年統治了香港影壇。
也是唯一一個,無視資歷差距的演員。
這里面有個很有趣的問題。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年冠和香港票房排行榜而論,周星馳以一人之力,占據了整個香港影壇的半壁江山。
而他的崛起和橫壓影壇,又與永盛電影的關系極大。
換句話說,周星馳當然是天縱之才,但以九十年代而論,無論是《賭圣》、《賭俠》、《逃學威龍》,還是《鹿鼎記》、《審死官》、《唐伯虎點秋香》以及《國產凌凌漆》和《百變星君》,全都出自永盛電影之手。
但單飛的周星馳,一面自組公司,一面也與邵氏電影、天下電影等公司有過合作,但自1994年開始,直到1999年的《喜劇之王》,才重新奪回年冠。
雖與成龍重回巔峰有關,但也不可不考慮電影公司的助力,當然,失去周星馳這員大將之后,永盛電影也開始落寞,2000年與杜琪峰合作的《孤男寡女》,就是其最后一次奪得年冠。
步入新世紀,雙周一成的戰火漸歇。
群雄時代到來。
香港年冠很有意思。
王晶迄今為止,導演了一百余部電影,且幾乎全都是奔著錢去的,但如前所述,只有兩次奪冠,而離開那幾個有數的大咖,其他演員的年冠成績,幾乎也就逢三而止。
所以無論在哪個時候,香港年冠也并不易拿。
在雙周一成之后,依次是郭富城、劉德華、梁朝偉、李連杰、甄子丹、張家輝、黃子華和古天樂等人拿到過年冠,其中打破過香港華語片影史紀錄的演員,則僅限于郭富城、古天樂和黃子華三人。
而在群雄年代,這些演員不再像許冠文、成龍、周潤發和周星馳等人一樣,幾乎固定為一個電影公司效力,而是與多個電影公司,都長期保持著一種良好的合作關系。
新世紀之后,香港的電影公司也開始多元化,有諸如寰宇、寰亞、香港東方電影、安樂、英皇、美亞等電影公司,陸續發力。
這個階段比較突出的商業電影作品,包括有《少林足球》、《無間道》、《功夫》、《霍元甲》、《投名狀》、《十月圍城》、《寒戰》、《葉問3》、《寒戰2》及《追龍》、《無雙》等,其幕后陣容,大致不脫上述名單。
不少人只懂得看數字。
這當然是一種,顯見的無知與偏頗。
而關于票房的爭雄。
牽涉到諸多因素,其間有演員的天資橫溢、時運機緣,也有幕后電影公司的造勢、宣發與運籌帷幄,不一而足。
你唱罷我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