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毋庸置疑。
郭富城在演技上已經受到認可。
他一路求新、求變、求難,態度與努力,皆令人心折。
就拿作品來說,現實及文藝題材的《父子》、《最愛》、《百年浮城》和《踏血尋梅》,商業類型片《風云雄霸天下》、《寒戰》、《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無雙》,凡此八部電影,整個港圈,有幾人有資格對打?
此外,他手握三個香港票房年冠、打破一次香港華語片影史票房紀錄,自《寒戰》迄今,約十年時間里,九部電影破億,三部電影破十億。
又有幾人可對標?
而在《風再起時》不振之時,港媒說他「票房保證」夢碎,難掩失望。
實則,他早已「誤入歧途」。
香港演員,尤擅風格化。
這也是長久以來,香港影壇「星光鼎盛」的原因。
所謂風格化,其實是一種商業營銷的手段,被廣泛應用于商業品牌的策略和成長當中,也即所謂「賣點」和「差異化」,乃及文化底蘊的增賦。
它能令消費者形成深刻記憶,進而認準品牌,成為忠實擁躉。
比如搏命的成龍、岳峙淵渟的周潤發、無厘頭的周星馳、「功夫皇帝」李連杰,乃及耍酷的劉德華、不羈的張國榮、內斂的梁朝偉、陰騭的吳鎮宇、沉穩的任達華、市井的張學友,還有斗狠的張家輝、古惑仔鄭伊健、東莞仔林家棟,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但郭富城怎麼定義?
九十年代,有冷酷能打的銀狐、赤子形態的關豐曜、勵志敢拼的阿肯,以及亦正亦邪的步驚云。
零零年代,有陽光純粹的東尼、頹廢深情的孫兆仁、爛泥般的周長勝、膽小搞怪的陳探、儒雅且有擔當的康三爺,乃及在陷阱里漸漸崩潰的凌光。
一零年代,有悲情小人物趙得意、商業巨子布華泉、持正沉穩的劉杰輝、腹黑的牛魔王、超然物外的周西宇、悲天憫人的臧警官、妖神孫悟空,還有神鬼難測的李問、心結深鎖的阿博、紳士的汪先生、莎劇式的磊樂。
如果要談戲路的多變和莫測。
整個香港,只有一個梁家輝,可以與他并論。
梁家輝也并不在前述「風格化」名單當中。
他與郭富城,一個被稱千面影帝,另一個被北京國際電影節封號「千面天王」,也算一場棋逢對手多。
簡單來講,二人雖同稱「千面」,但仍頗有不同。
郭富城并不是始終如一的穩定。
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乃及《三岔口》開始轉型的中期,郭富城都處于一種「急行軍」的狀態,急著補課、探索、反思、沉淀和進步。
而梁家輝則從一開始憑《垂簾聽政》的先聲奪人,到數年歷練之后迅速穩定。
這種穩定,幾乎囊括了其所有飾演過的角色。
當然,若以穩定來論,整個香港影壇,他可能都找不到對手。
這非常可怕。
但郭富城在表演上的創造性與可塑性,皆要強于梁家輝,這關涉到演員形象、氣質、情感豐沛度、思維模式和體能等種種因素。
比如關豐曜、步驚云、孫兆仁、趙得意、劉杰輝、布華泉、孫悟空、李問和磊樂,起碼而言,這九個角色,都是梁家輝不可挑戰的類型,但反過來說,行至巔峰的郭富城,幾乎可以挑戰梁家輝的任何角色。
原因很簡單。
論角色難度,郭富城要大于梁家輝。
更進一步剖析,該九個角色,要麼是演員秉性的無瑕,比如關豐曜,要麼是俊逸形象與冷酷氣質,比如步驚云,又或者要求強悍的情感爆發力,比如孫兆仁、趙得意和布華泉,還或者是精英氣質,比如劉杰輝。
余下三個角色,飾演孫悟空要求形體、眼神和氣場的結合,李問不必說,影壇唯一之選,而磊樂的表演,要求劇場與舞台的藝術感。
而這些東西,都不是梁家輝的所長。
當然,此種言論,僅為個人淺見,還得請梁先生的擁躉包涵。
還盡多可以探討之處。
說回郭富城。
不少人喜歡非議郭富城的票房能力。
但以頭部指標而論,整個香港影壇,同期演員當中,有幾人能達郭富城的水準?
比如香港年冠。
郭富城手握三個,同等成績的演員只有梁朝偉和劉德華。
又比如破香港影史紀錄,他是繼雙周一成之后,第一個破香港華語片影史票房紀錄的演員,多年后才加上了古天樂和黃子華。
再比如內地十億票房成績,如果將之比作一個台階,那麼站在上面的演員,只有甄子丹、劉德華、古天樂和梁朝偉四人,再進一步看,郭富城坐擁三部十億層級票房電影,只有甄子丹做到了,劉德華則要加上《澳門風云3》。
這已經是「人中龍鳳」。
然而那些非議的聲音,底氣何來?
當然特指「單抗」。
不少人說,郭富城迄今「單抗」票房未過億。
這其實很無厘頭。
簡單舉個例子,2016年的《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票房12億。
前作《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從劇情到宣發,都是擺明車馬的「三巨頭」,而這部續集,除了郭富城單男主,哪里來第二個主角?
當然他們也還有話說,比如「西游」題材自帶IP,所以不算。
其他的高票房電影 ,諸如年冠《風云雄霸天下》、《寒戰》和《寒戰2》,以及破十億票房的《無雙》,對不起,這些都是雙雄電影,非但不是單抗,甚至一部分人會將票房號召力全數轉移到另一位主演身上。
但其實郭富城還另有一部破兩億的電影,懸疑片《秘密訪客》,怎麼算?
其實這些人邏輯雖然無賴且荒唐,卻還蠻有趣。
因為從中可以窺見人心。
但這也正是本文「歧途」概念所在。
以前講過,郭富城尤其缺少常規港式商業電影作品的歷練。
小眾、文藝和現實題材,他是常客,且收獲頗豐,有諸如《父子》、《最愛》、《百年浮城》、《踏血尋梅》和《麥路人》這許多作品,頂級大制作商業電影也同樣不缺,前述《風云雄霸天下》、《寒戰》、《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無雙》就是例子。
但傳統港片數量極少。
撇開剛出道的日子不談,除了《公元2000》、《雷霆戰警》、《沖鋒陷陣》、《三岔口》及《全城戒備》、《破·局》、《斷網》和《掃毒3:人在天涯》這八部,幾乎就再找不出來另外一部。
而更致命的,是舍棄了個人風格。
他的風格是什麼?
俊朗形象與硬漢氣質的結合,是最適合郭富城的戲路。
如果昔年,在憑《三岔口》、《父子》魚躍龍門之后,他一方面尋找難度角色和有發揮的劇本,另一方面,有意識接拍類似《浪漫風暴》和《風云雄霸天下》角色特質的電影,兩相結合之下,「成為票房保證」的心愿,就可輕松達成。
因為他是天生偶像,又天賦頗高。
而從其影路觀察,一路而來求新、求變和探索,可謂某種程度上的「走火入魔」。
最終過猶不及。
這非但是因為,世上本無「兩全法」,更源自策略和規劃的失當。
世間萬象,彼此為鑒。
以郭富城,可窺看客自身,乃及其余。
來路可以總結,去路可以重整。
恰如郭富城,若有心重整山河,適當拾起「硬漢」戲路即可。
當然,更重要的是學學梁朝偉,認真審視合作對象。
如此則歧路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