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重置起跑線。
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話題。
但別誤會,并不試圖推翻任何人的既定印象,而是基于中立而客觀的角度,去復盤昔年粵語歌壇的天王年代盛況。
常見有人說,四大天王年代之初,郭富城是最弱的一個。
當然,但凡有點眼光見識的人,也同時會說另外一句話,後來的郭富城,強勢逆襲登頂。
但實質上,任何問題,都不只一個角度。
換句話說,如果當真要以競爭的眼光去看待四大天王,那麼拿1992年為起點作為參照,就并不公平。
而若如題假設,我們來重置起跑線。
那麼四大天王之爭。
將鹿死誰手?
眾所周知。
四大天王之號,起于1992年。
他們踏足粵語歌壇的時間參差錯落,張學友和劉德華在1985年,分別首發《Smile》和《只知道此刻愛你》,黎明在1990年首發《相逢在雨中》,郭富城在1992年首發《跳不完·愛不完·唱不完》。
這意味著什麼?
資歷與作品、印象、資源的多重量差。
而對于剛剛回到香港的郭富城來講,天王之名是一柄雙刃劍。
這一方面,象征著粵語唱片市場和歌迷對他的接納,另一方面,就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
因為昔年的郭富城。
盡管精選集《請把我的情感帶回家》和首張粵語唱片《跳不完·愛不完·唱不完》,皆創下了粵語歌壇前所未有的銷量紀錄,也幫助他一戰封王,但同時也面臨唱功亟待打磨、風格需要調適和轉型,以及合約紛亂等諸多問題。
故而相對其他三人的好整以暇,郭富城需得步步緊追。
如前述。
以張學友和劉德華的履歷來看,1992年的時候,他們皆已步入職業生涯的第八年。
那麼就以此為參照,來修正起跑線。
但同時也考慮到張學友在1988年的短暫沉浮,以及劉德華在職業初期數年的不利,大致就可以調整為,持《吻別》大爆的張學友、憑《忘情水》再上層樓的劉德華、攬雷頌德在手的黎明,與「九八之王」郭富城,在同一年度,同場競技。
這并不是關公戰秦瓊,而是時光里的奇思。
而當他們相遇,會發生什麼?
結合昔年履歷,結果一目了然。
1993年的張學友,仍然在十大勁歌金曲的競逐中,無緣「最受歡迎男歌手獎」,1994年的劉德華,險勝人氣爆棚的黎明,而1996年的黎明,不敵大婚的張學友,1998年的郭富城,悍然獨攬香港樂壇所有的男歌手頂級大獎。
其實回頭再看。
天王年代的后半程,郭富城和黎明兩位資歷更淺的天王,愈來愈有「全面開花」之勢。
電影上,郭富城憑《浪漫風暴》入嘉禾電影公司高層的法眼,成為嘉禾電影最后一位簽下長約的演員,進而開拍了《風云雄霸天下》,一戰驚天,奪得香港票房年冠,黎明則以《甜蜜蜜》首度提名金像獎影帝,更以與角色的驚人貼合度廣受贊譽。
廣告方面,一個坐擁和記電訊,另一個牽手百事可樂, 聲勢日漲。
歌曲則從《只要為我愛一天》、《愛的呼喚》、《唱這歌》、《如果可以再見你》,到《風里密碼》、《一變傾城》、《眼睛想旅行》和《著迷》,佳作頻出。
當然,如果將視野投放到整個華語樂壇的范圍,二人似乎又棋輸一著。
因為當他們在粵語歌壇奮力爭先的時候,張學友與劉德華則更加重視內地樂壇的布局、宣傳,以及既有優勢的鞏固。
恰合一句,選擇決定命運。
而重點其實并不在于誰會贏。
這是一種視角的轉變,也即「不以一時、一地的狀況」,去定義任何人的成就、勝負和人生,也包括每個人自己在內。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幸福是比出來的。
這很現實。
幾乎任何人,都逃脫不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樣一種定律。
所以勝負心,會給人帶來一定程度的滿足,乃及幸福感。
但還有另外一句話,真正的幸福,只能來自你的內心,也即只有內心富足和充實,才會有真正的寧靜、平和與幸福感受。
這樣的人,就不需要借助外物,更不會受虛榮、社交、名利和財富的羈絆。
將這兩句話,放到四大天王及其擁躉身上,甚至再推延及任何領域、任何人,其實都毫無疑問,可以適用。
故而我們應該重視自我,而非他人。
那些被勝負心吞噬靈魂的人,則會日日夜夜,被焦慮所折磨,別人的成功,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痛苦,別人的挫折,對他們而言只是落井下石的狂歡。
常見的世象,則是毫無邏輯、是非觀的「網噴」。
但于人于己,其實都并無意義。
郭富城有一句座右銘,「不與他人攀比,只求超越自己」。
似乎一語中的。
世上三百六十行,只要有心,皆是大道。
這篇小文,實則是見過太多虛妄言語,有感而發,但或有有很多人,根本沒有足夠的耐心,看到文末。
但并不可惜。
人生與前路,皆由自己選擇。
證道由心。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