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而時間無情,從來不會為任何人駐足,就是這句話的冷酷寫照。
一轉眼,香港電影似乎已經行至盡頭。
杜琪峰與周潤發,先后發言,抱怨香港電影處境艱難,言下之意,現在的港影創作,在題材上受到諸多掣肘,進而導致港片沒落日甚。
這是不是事實?
題材問題,其實只是香港電影困境的其一。
當下尚在活躍,且具備號召力和實力的香港演員,都是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跨越而來的,算算時間,他們已經整整堅守了三十到四十年以上,後來者在哪里?
老一輩香港導演和編劇,離世的離世、做生意的做生意、隱退的隱退,新人導演并不穩定,甚至連講好一個故事,都成了奢求。
港式喜劇電影被掃進了故紙堆,港式獵奇類電影,則大多本身粗制濫造,更沒有重啟的可能性,港式動作電影后繼無人,唯有港式警匪電影,曾經可堪為中流砥柱,然而卻受困于幕后力量的嚴重不足,在《無雙》之后,迅速滑坡。
沒有品質,何談競爭?
昔年的《英雄本色》,片中角色小馬哥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等了三年,就是想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只是要證明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奪回來。」
而香港電影,還有沒有這樣的志氣?
轉頭再看看港影巨星。
成龍不談、周潤發復出機率微乎其微,周星馳已經不做演員好多年。
仍在活躍、碩果僅存,且可稱「巨星」的人物,大概就只剩下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甄子丹乃及古天樂五人。
這也是從作品、演技到商業票房等各個層面篩選的結果。
但更值得關注的,仍是劉德華和郭富城二人,因為梁朝偉活躍度已經持續十年下降,以動作領域而論,花甲之年的甄子丹,難以期待,而古天樂始終差池一步。
相對而言,劉德華與郭富城各有側重,而拋開那些擁躉爭雄的偏頗言論,他們究竟以何為戰?
在香港電影嚴重積弱的此時。
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從資訊情況觀察,二人表現各異。
劉德華一面積極融入內地電影市場,一面緊握港式警匪電影的最后余暉,先后上映了《流浪地球2》和《莫斯科行動》,更有搭檔寧浩的《紅毯先生》即將來襲,后面還有《金手指》和《潛行》嚴陣以待。
計劃中即將開拍的電影還包括《怒火蔓延》和《拆彈專家3》。
以年逾花甲的高齡,其高產、高曝光率和高活躍度指標,可排在所有港星陣營的第一位,這一點值得重點關注。
那麼,若單獨以香港電影而論,劉德華能不能跨越十五億乃及二十億票房層級?
這個問題有待商榷。
因為從歷史表現來看,他的商業票房數據,可用「穩定」二字來形容,但爆發力始終受限。
比如出道十八年才奪得首個香港年冠,香港最高單片票房是合作梁朝偉的《無間道》,未曾打破過香港華語片影史票房紀錄,在最近十年,曾長期徘徊于四億層級票房的困境當中,直到2019年,才先后以《掃毒2:天地對決》和《拆彈專家2》破局。
問題其實很簡單,人氣夠強,但電影品質成為了掣肘的主因。
那麼,往后而論,劉德華電影有沒有機會,打破「品質」桎梏?
品質這個東西,它并不是用擁躉呼聲、電影網站的評分和官方宣傳通稿來定義,而是要通過電影本身的劇情、敘事架構和能力、深度、矛盾沖突和表演的張力等等要素去判定。
這幾年,劉德華頻繁和導演邱禮濤合作,也出現了《掃毒2:天地對決》和《拆彈專家2》這樣票房大爆的作品,但深入電影本身,可以發現一個如出一轍的現象,也即「虎頭蛇尾」、「后半程失控」。
再結合邱禮濤的其他作品來看,敘事能力和劇情掌控能力,都一言難盡。
故而,劉德華擁躉欣喜于其「基本盤」的穩定,但沒有看到,這是一柄雙刃劍。
相對而論,傳統商業電影確實有固定受眾,但一則這部分群體在換代,二則該類型電影始終難以品質自居,真正的高品質類型片,只是鳳毛麟角。
更簡單一點來看,比如剛剛過去的國慶檔,如果《莫斯科行動》當真品質強悍,面對口碑不振的《堅如磐石》、《前任4;英年早婚》和《志愿軍:雄兵出擊》,那真是可以一戰封神。
所以,劉德華能不能跨越十五億乃至二十億的票房層級,最終將取決于電影品質的上限,而非人氣還能去到什麼程度。
作品自會說話。
與劉德華相比,郭富城的商業活躍度,似乎嚴重不足。
在過去,他是雙周一成之后,率先攻下香港年冠堡壘的新偶像,更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僅憑《浪漫風暴》、《風云雄霸天下》、《公元2000》和《雷霆戰警》這數部電影,并攜樂壇巔峰和代言百事的風光,一躍而站上影壇頂端。
但他與劉德華始終專注商業電影的路線不同。
新世紀之后,郭富城從動作電影的漩渦中抽身,以《三岔口》和《父子》連莊影帝為契機,踏上了狂熱追尋演技打磨的路途。
他當然也并不是沒有考慮過商業電影。
比如在一零年代前后,先后有《風云2》和《全城戒備》上映,可惜皆潰于品質。
直至2012年,方以商業大片《寒戰》,開始在商業電影領域攻城略地。
自此始開始,到2018年的《無雙》,都是毋庸置疑的高光期,甚至用「香港影壇最能打的演員」來形容,都并不過分。
而郭富城的弱點是什麼呢?
很巧合,在商業表現上,他與劉德華剛好相反。
單看票房數據,郭富城并不夠穩定,但他突破上限的機率要大于劉德華。
比如出道十年就奪得香港年冠,也以6682萬的《寒戰2》打破過香港華語片影史票房紀錄,在2014年就憑三主角之一的《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晉級內地「十億俱樂部」,其后還有2016年的《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2018年的《無雙》先后突破十二億層級。
傳統的港式商業電影,可以為演員帶來「基本盤」流量,這來自上世紀那些香港電影的紅利。
但無巧不巧,郭富城在最近二十年,幾乎完全避開了這個領域。
翻翻他電影目錄,《C+偵探》、《殺人犯》、《B+偵探》、《全民目擊》、《秘密訪客》,是小眾懸疑類型,而《父子》、《白銀帝國》、《最愛》、《百年浮城》、《道士下山》、《踏血尋梅》、《天亮之前》和《麥路人》,都是文藝、現實題材電影。
這已經差不多占了他這些年作品總量的一半。
而接下來他該怎麼走?
目前將重心放在巡回演唱會上的郭富城,可能要反思自己的接片路線和態度,以投資或其他方式深度介入電影,去尋求自己掌控電影走向,可能應該是選擇之一。
精選劇本,不盲目信任導演。
則萬事可決。
虛名浮華,只是一場大夢。
最后的戰役。
或將落到電影品質上。
而如果劉、郭二人都無法破局。
其他人就或更為渺茫。
且行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