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每個年代。
都有洶涌而起的后浪。
也有一些標志性的事件,象征著人才的代際更迭。
而「拳怕少壯」則是恒久不變的道理。
比如昔年一部《英雄本色》,四十一歲的狄龍,已經「不做大哥好多年」,就不敵三十二歲的周潤發那般雄姿英發,故而這部大熱的電影,再非七十年代的「邵氏悍將」狄龍的舞台,而是周潤發演藝生涯的轉折點。
據聞,有一部名為《負負得正》的電影開拍。
與《孤注一擲》一樣,這部電影仍由壞猴子影業出品,編劇和導演是溫仕培,網傳演員陣容則為朱一龍、邱天及蔣奇明。
消息仍待官宣。
但朱一龍,可為話題。
朱一龍是八零后。
他入行并不晚,2009年就開始出演電影,但有很長時間,都是不上院線的電視電影,或者網絡電影等類型。
而有票房紀錄的第一部電影,是2016年的一部恐怖電影《育嬰室》。
2017年,他在郭富城電影《密戰》里面配戲。
至此,也可宣布九年時間的打磨期結束。
接下來就步入了商業路線的快車道,且看他自2019年開始迄今的票房數據,《我和我的祖國》31.7億、《1921》5.04億、《峰爆》4.38億、《穿過寒冬擁抱你》9.36億、《人生大事》17.12億,最近一部《消失的她》更刷新了歷史戰績,票房達35.23億。
如果說《我和我的祖國》和《1921》是群戲,《穿過寒冬擁抱你》非主力演員,那麼《峰爆》、《人生大事》和《消失的她》這三部戲,就足證實力。
其中《人生大事》更是其職業生涯的奠基之作。
向來秉持這樣一個觀點。
當偶像演員有了真正的演技實力,就無可匹敵。
首先偶像自帶流量。
這是審美傾向上的必然,因為偶像演員,甚或單單只是「好看」,天然就能得到觀眾的目光,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最美」頭銜,又比如早前的兒歌「挖呀挖」事件等等,都是例證。
其次當偶像在演技層面成功蛻變,優勢更會呈幾何級數放大。
這意味著演員的選擇面變廣。
非但可以駕馭常規的典型商業電影,更可以憑借自己的演技能力,去征服觀眾。
簡而言之,也即某種意義上的「文武雙全」,這樣的例子,影壇并不多見,但毫無疑問,朱一龍已經踏足了這個層面。
但他并未走尋常路,而是另辟了蹊徑。
直觀印象上,朱一龍和梁朝偉頗為神似。
而梁朝偉,也正是偶像兼具實力的一個典型例證。
他的演技蛻變,始自遇上王家衛的《重慶森林》,而后又經多部文藝電影打磨,在憑《花樣年華》晉身戛納影帝之后,以一部《無間道》在商業層面強勢崛起。
還有一個這樣的演員是郭富城。
在樂壇爭鋒的歲月遠去之后,他以《三岔口》為起始,經《父子》、《C+偵探》、《白銀帝國》和《殺人犯》、《最愛》、《百年浮城》等各種類型電影,層層蛻變,再以一部《寒戰》回歸商業電影賽道。
但與他們二人不同,朱一龍卻并未走這種先文藝而后商業的路徑。
這當然與年代和環境有關。
香港演員的作品產量一向極大,即便像郭富城和梁朝偉這樣并非高產的演員,若將其作品數量放在內地對比,也遠比很多演員更多。
進而不可避免,他們總會選擇商業作品發力。
若以2016年的《育嬰室》為始。
迄今而論,包括群戲、配角和主演電影在內,八年時間里,朱一龍的作品總數只有九部。
略微展開,其電影類型包括恐怖、愛情、諜戰、主旋律、災難、現實和懸疑等等,而很令人驚訝的是,其間居然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屬于典型商業類型。
這當然與內地電影土壤有關,也當然有檔期、風向和話題等因素的作用,但確實已經足堪令人驚訝了。
他甚至不需要仰仗大導演加成,僅需扎實的劇本、中等以上的品質和自己的表演功底,就可以達成商業和口碑兼收的目標。
其前行步伐的穩健程度,當真令人驚訝。
據傳的這部《負負得正》,同樣并非典型商業片,簡介如下,「倉促結束一段關系的黃振開不得不從女友家搬出,另覓住處。就這樣,他遇到了李小樂,一個同樣漂泊在大都會的年輕女孩,并開始了與她合租的室友生活。」
這似乎是一部探討諸如都市漂泊、愛情感悟和人生歸宿的電影。
而不管出演消息是否屬實,朱一龍的路線,似可為鑒。
新偶像向來是不缺的。
但如何站穩潮頭,卻又是歷來的難題。
而若有足夠天賦。
那麼不考慮場外因素,先潛心打磨演技,再以作品征服觀眾和市場。
可為上選。
這就是來自朱一龍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