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傳》這部劇中,我們往往都會認為甄嬛是這部劇的絕對主角,但是事實并非如此,純元皇后才是那個貫穿全劇,對劇情發展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的角色。她的命運與太后的態度以及整個歷史背景息息相關。
在甘露寺的時候,甄嬛的父親被流放、又有謠言說果郡王戰死邊疆、而她又懷了果郡王的孩子,出于對父親、愛人以及孩子的保護,甄嬛開始了復仇計劃。
1
甄嬛從甘露寺出來,回到宮里,她聽到的第一個爆炸性消息就是:安陵容告訴她的「皇后殺了皇后」。這簡單的一句話,引發了甄嬛對純元皇后之死的興趣。
隨后,甄嬛從端妃那里八卦到純元皇后入府時的情況。
端妃說:「當時純元皇后還是王爺的側福晉,若能生下皇子便可晉升福晉。然而她入王府那天恰巧遇到尚未登上皇位的大橘,遂引起大橘的興趣。
」
端妃的話讓甄嬛心中驚駭不已,她突然意識到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皇后和純元皇后之間早已埋下的仇恨。
由此可見,大橘對純元皇后是一見鐘情,那是相當愛純元皇后了。甄嬛容貌酷似純元皇后,所以就明白了為什麼起初大橘對甄嬛尤為寵愛。因為他看向甄嬛時的眼神,實為看向自己的純元皇后。
在原著里面:純元皇后慈柔體貼、善解人意。純元真的像原著里說的那般好嗎?我想并不是,不然她又怎會嫁于自己的妹夫?此舉明顯違反倫理道義。
似乎這一切都源于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2
真相一:太后對純元皇后的態度。
選秀之時,大橘的目光便一直跟隨甄嬛的身影,如同看到純元皇后一般,滿眼都是驚艷。然而,太后對甄嬛的態度卻截然不同。不僅沒有露出對甄嬛的好感,反而以甄嬛觸犯皇帝名諱為由加以責難,讓甄嬛在眾多秀女面前丟盡了顏面。
由此可見,太后其實并不喜愛純元皇后,甚至對她心生厭惡。
不喜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01、太后也是希望大橘能把更多的情感和精力放在治理前朝的大事上,而并非將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后宮的妃嬪身上。因為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舒妃、良妃以及溫僖貴妃等妃嬪因為皇帝的寵愛而引發諸多紛爭和宮斗的情況。
如果大橘過于把情感和精力放在某個妃嬪身上,必然會引起后宮其他妃嬪的不滿和嫉妒,從而引發一場又一場的紛爭和宮斗。這樣一來,后宮將會變得混亂不堪,大橘也無法安心處理前朝的大事。
02、純元輕松的贏得大橘的寵愛。太后深愛大橘,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大橘對純元的寵愛,超出了常規。這類似于當今社會的某些現象,許多母子間存在微妙心理,兒子娶妻后母親或感失落。盡管太后并未始終伴在大橘身邊,但他畢竟是她的親生骨肉。想必太后心里也會不舒服呢。
03、純元皇后是嫡出,輕而易舉就得到了皇上的恩寵和尊重,還享有皇后的榮耀。而太后本是嫡出,也應當享有此等待遇,但卻沒有。
因此,在心里,她難免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嫉妒純元皇后的待遇。
3
真相二:純元入宮之隱秘真相。
我們先看太后當年是怎麼入宮的。
當年,隆科多與太后情投意合,青梅竹馬。然而,隆科多出于家族利益考慮,卻將太后贈予康熙帝,舍棄了兩人的感情。隆科多期望以太后入宮,鞏固其姐孝懿仁皇后地位。
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當年他們擔憂若宜修懷孕將無法侍寢,其余女子會瓜分大橘的恩寵。當時大橘已深受皇上矚目,若福晉之位尚有所缺,怕對其爭奪皇寵產生不利影響。
為了家族利益,亦為了皇后寶座免遭外姓家族染指,所以純元皇后也是被烏拉那拉氏計劃被送入宮中。純元同樣成為了家族利益的犧牲品。
4
真相三:太后沒有考慮到的后果
對于宜修來說,福晉之位被別人搶走她自然心里不爽。
雖然她心狠手辣,但對皇上的感情可是真摯無比。可自從純元皇后進宮,她就再也沒被皇上寵愛過。而純元皇后又是自己的親姐姐,越想越生氣呢。
于是,宜修就心生怨恨,在純元的飯菜里加了寒性的苦杏仁和芭蕉,純元生下死胎后難產死去。這些事情太后自然都是知曉的。
但是呢,太后從未告訴過任何人。而是找了個借口:「純元皇后性格太軟弱,坐不穩皇后的寶座,只有宜修才能力挽狂瀾,保住皇后的位置,不讓別人搶去。」宜修因此也當上了皇后。
悲劇在于,「成也純元,敗也純元」。宜修看著皇上對純元情有獨鐘就嫉妒不已,她實在不能忍受別人和皇上卿卿我我、生孩子,心生嫉妒的她在那個時候就失去了皇后應有的風度和淡定。
在純元皇后去世之后,宜修成功的成為了繼任皇后。
從她的內心來說,她認為皇上應該愛她,因為她是皇上的第一任皇后。可是,她又明白皇上真正愛的是純元皇后,而自己只不過是純元皇后的替代品。
宜修一直嫉妒純元,但表面善良寬容,裝腔作勢,痛苦嫉妒藏心中。她知道表現嫉妒皇上會厭煩她,失去地位。
宜修因嫉妒和痛苦在后宮作惡多端,害死純元皇后的孩子,也讓嬪妃們不得安寧。
宜修因嫉妒和痛苦得到應有的下場,她一生在痛苦和矛盾中度過,表面善良寬容,內心卻充滿痛苦。皇后這個角色也是悲劇。
宜修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不僅斗不過甄嬛,還差點沒命。太后去世后,宜修只能靠太后的一紙詔書來保住自己的性命。
這些真相展現了后宮斗爭的殘酷,權力游戲的詭譎。它們揭示了人的自私、貪婪和殘酷。太后為了家族利益,純元成了犧牲品,而宜修在追逐權力的過程中變得扭曲和無情。
然而,這些真相也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宜修和太后都是各種因素影響下的受害者,他們的行為雖然卑鄙,但也是特定環境下產生的結果。
這讓我們反思社會制度、家族壓力對個人的影響,以及權力對人性的扭曲。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