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的一個舉動,改變了所有人的命運。
二皇子被貶天門關,以為自己再也沒有回皇城的希望了,于是勾結了北磐人謀反。
諷刺的是,二皇子剛給北磐打開城門,就收到了安帝封他為太子的消息。
二皇子喜出望外,城門卻來不及關上了。
北磐人長驅直入,來勢洶洶,安國和梧國都面臨亡國的危機。
和北磐的那一場惡仗,打得非常慘烈。
《一念關山》大結局的悲慘超出想象,5次反轉,9人犧牲,初月最悲情,蕭妍最意外。
錢昭本想手刃梧帝。
梧帝昏庸無能,卻好戰喜功,導致一眾將士犧牲,錢昭同父異母的弟弟也死在了戰場上。
錢昭發誓要為弟弟報仇,親手殺了梧帝。
可當錢昭看到前方烽火燃起,出現緊急軍情,錢昭放下了個人恩怨,放過了梧帝。
錢昭知道,北磐入侵,梧國不能發生動亂,抵抗北磐還需要梧帝的領導。
關鍵時刻,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格局。
梧帝也痛定思痛,親自上戰場,為自己贖罪。
而本想殺了梧帝的錢昭,卻為了保護梧帝,被北磐人所殺。
錢昭成了六道堂小分隊第一個下線的人。
于十三取了北磐首領右賢王的首級,初戰告捷,元祿歡呼著贏了,孫朗卻笑著倒下了。
孫朗對于十三說:
「我好疼啊,臭十三,你怎麼不早點來啊?」
之前的并肩作戰,總有于十三來救孫朗,而這次,孫朗沒能等到于十三。
于十三淚流不止,接連失去兩位好兄弟,于十三已做好最壞的準備。
于十三將生還的機會給了元祿,讓元祿去安國都城送軍報。
于十三的本意,是將元祿支開,畢竟右賢王雖然敗了,北磐的進攻不會停止。
元祿才十八歲,從小就有心疾,寧遠舟也最疼元祿,于十三必須要保證元祿的安全。
然而于十三的善意,卻成了元祿的催命符。
元祿為了趕路去報信,勞累過度,拼著最后一口氣到了慶國公府。
李同光得知北磐入侵的消息,闖宮去見安帝。
安帝卻將李同光囚禁了。
安帝的反應,是《一念關山》大結局的第1次反轉。
二皇子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封鎖消息,不讓安都知道軍情。
而安帝也順勢裝聾作啞。
面對侵略,安帝想的竟是利用戰爭,樹立自己的威望。
安帝的算計很「精明」:把那幾座城池送給北磐,和北磐做交易,而后讓北磐假裝敗給他,這樣他就可以成為英勇御敵的明君。
安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已經喪心病狂了。
北磐人一旦進來,就會攻城掠地,他們怎會信守承諾,見好就收?
到時候安國和梧國都會成為北磐人的肥肉。
元祿用命來報信,換來的就是安帝的賣國求榮。
元祿死在了楊盈的懷里,終于對楊盈表白。
其實元祿早就喜歡上了楊盈,可他不敢把自己的心意說出來。
元祿知道自己短命,活不過20歲,沒有運氣做楊盈的駙馬,只能把愛意埋藏在心底。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元祿才說出心里話,沒給自己留遺憾。
元祿死后,楊盈仰天痛哭,為他穿素衣。
楊盈嫁給李同光后,和李同光相敬如賓,但楊盈的心里始終有元祿的位置。
那個愛笑的少年,成了楊盈永遠的白月光。
有的人,遇見過就是誰也替代不了。
安帝派初國公去迎戰,卻不給足兵器和糧草,就是要讓初國公去送死。
初月為了自救,偷偷帶走李同光,和李同光談合作。
李同光卻利用這個絕好的機會,讓自己平步青云了。
安帝封二皇子為太子的大典上,寧遠舟和任如意逼著安帝發兵對付北磐。
任如意為了震懾安帝,當場刺殺二皇子。
還有一口氣的二皇子,被鄧恢活活掐死。
這就是通敵叛國者的下場。
李同光卻趁亂拿下了寧遠舟和任如意,假裝救駕,實為上位。
安帝被李同光的侍衛刺殺,李同光傳假詔,稱安帝讓他輔佐三皇子登基。
李同光搖身一變,就成了安國的攝政王。
這是《一念關山》大結局的第2次反轉。
李同光上位后的第一件事,是娶任如意。
李同光對師父任如意的執念,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
李同光為了得到任如意,竟然給任如意下了藥,強行要和任如意洞房。
寧遠舟搶婚,當場和任如意拜堂,因為他們都知道,很多事情現在不做,以后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李同光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在出兵之前迫切想要滿足自己的愿望。
亂世,讓李同光更加瘋魔。
任如意扔掉的那件婚服,楊盈撿起來穿上了。
這是《一念關山》大結局的第3次反轉。
楊盈手里有梧國國書,梧帝表達了想和安國聯手抗敵的意愿,李同光不會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這個時候兩國和親,是最好的選擇。
李同光有了梧國的扶持,可以名正言順做安國的攝政王;而楊盈也可以滿足自己的野心,抬高自己的地位。
李同光和楊盈,其實是適合結婚的。
兩個人有相似的難堪出身,又都有野心,他們本質上是一類人。
更重要的是,一場聯姻,可以換來兩國的和平。
在家國興亡面前,個人的幸福,是可以犧牲的,這是楊盈令人欽佩的大局觀。
梧國皇后蕭妍,同樣是個了不起的女人。
李同光帶兵上了戰場,寧遠舟生擒了北磐左賢王。
然而,北磐狡詐,在交投降書的時候,放了炸彈。
梧帝和初國公,被炸身亡。
初國公死后,初月成為了新的初國公。
一個人倒下,就要有新的人頂上,前赴后繼,死而后已。
梧帝能夠戰死沙場,或許是他最好的結局。
梧帝犧牲后,梧國動亂。
宰相章崧想要做攝政王,派人刺殺丹陽王。
內亂的局面下,皇后蕭妍出面,直接穩住了章崧和丹陽王。
皇后原本想當太后,但在國家危急時刻,自己肚子里的孩子還沒出生,不能依靠,國家需要一位明君來掌管朝局。
章崧和丹陽王對戰事的不同態度,讓蕭妍做出了選擇。
章崧想要守城,而丹陽王要進攻,很顯然,丹陽王的做法,才能永絕后患。
蕭妍力保丹陽王登上皇位。
同時,蕭妍憑一己之力,化解了丹陽王和章崧的恩怨,牽制了丹陽王,也敲打了章崧。
不愧是有野心想做太后的女人。
《一念關山》大結局的第4次反轉,是英王趁亂謀殺丹陽王,想做皇帝。
幸好寧遠舟和任如意眼光敏銳,及時發現了英王的問題,避免了一場宮廷政變。
英王因謀逆罪被誅殺。
丹陽王即位,御駕親征,然而路途遙遠。
丹陽王的援軍遲遲不到,鄧恢、于十三、寧遠舟相繼戰亡。
李同光的錯誤決定,害死人。
李同光因為受不了北磐的挑釁,沖動之下,做出了錯誤的戰略部署。
本就是敵多我寡,敵強我弱的戰爭,李同光卻下令兩邊包抄,結果本就薄弱的兵力,直接被分散了。
更要命的是,李同光在戰場上心軟,優柔寡斷。
鄧恢為保護李同光而犧牲。
李同光的魯莽,讓局勢更加不利。
那一日,大雪。
初月和于十三在戰場上并肩作戰,初月說,這算不算我們共白頭。
于十三說,我帶你回去。
那一幕,也成為了初月和于十三的訣別。
于十三被炸傷了雙眼后,還護送初月出了城門,而后于十三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奮力殺敵,直到戰死。
于十三早就知道自己的下場,所以才不敢對初月表白。
不能實現的承諾,不如不許,畢竟活下來的人還要好好活著。
于十三外表風流不羈,其實他很重情重義,他說過:
「我于十三,這輩子要喝最烈的酒,看最美的姑娘,交最好的朋友,打最漂亮的仗。」
這麼熱烈地活過一場,就是不枉此生。
李同光在害死了鄧恢和于十三后,羞愧不已,獨自鬧著去取北磐狼王的首級。
結果可想而知。
寡不敵眾的李同光,在寧遠舟的護送下,才僥幸逃了回來。
寧遠舟也因為保護李同光,不幸戰死。
六道堂小分隊全軍覆沒,寧遠舟犧牲在了任如意的面前。
寧遠舟之死,成了壓垮任如意的最后一根稻草。
任如意接力去完成寧遠舟沒有完成的事業,去刺殺北磐狼王。
任如意本就是出色的刺客,在她的謀劃下,不僅刺殺了狼王和新左賢王,還炸了北磐貴胄的營賬。
任如意用的,是元祿留給楊盈的火雷彈。
任如意和敵人同歸于盡,死后被追封為宣平侯。
正是有了任如意的壯舉,安國和梧國才有了喘息的時間,等來了丹陽王的援軍。
任如意不是殉情,而是殉國。
死去的人一了百了,活著的人才最痛苦,所以任如意去刺殺狼王,初月沒有阻攔。
初月在失去于十三后,徹底心如死灰。
《一念關山》大結局的第5次反轉,是十年后的初月。
初月到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遇見了一個叫寧十三的小男孩,他說自己母親姓任,還有個妹妹叫任祿。
很顯然,寧十三和任祿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于十三和元祿。
可這個時候,寧遠舟和任如意已經犧牲十年了,他們根本沒生過孩子。
初月主動要去寧十三的家里做客,眼前是那些故人策馬奔騰的灑脫模樣。
初月說:
「這里晴風朗日,草長鶯飛,是我此生見過的最美好的風光了。」
這也暗示著,初月死後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那里有任如意和寧遠舟,也有于十三。
初月「求死得死」,才是全劇最大的淚點。
初月在戰場上留下的心靈創傷,十余年都沒有治愈,她一生沒有嫁人,因為沒有人能比得上于十三。
在另一個時空里團圓,那里沒有戰爭,沒有紛擾,或許也是另一種圓滿。
對于初月來說,這樣的結局才是解脫。
關山難過,卻一念關山。
那些為家國大義而戰的人,他們每個人都是英雄,都該被銘記!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