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港片《困獸》。
上映首日票房不過四百萬層級,第四日跌落到百萬層級,第五日更跌落到八十萬級,如此情狀,兩千萬就是一個艱難的坎。
導演彭發,在路演現場發言。
「中國是不能沒有港片的」,他接著說到,「香港很多東西馬上都要過去,包括香港的導演、香港的演員,在你們心目中都會慢慢地過去,但我們確實存在著,一直都在,希望你們感受到,我們曾經存在。」
話到最后,不禁哽咽。
就電影而論,這是一場并不華麗的「港片之死」。
其后是中小制作港片的悲鳴。
但并不引人注目。
早前就講過。
香港警匪動作電影的紅利期,已經消失。
警匪、犯罪、追車、爆破、肉搏、槍戰、追兇、斗狠,這種種曾經令老一代觀眾如癡如醉的鏡像,已經近乎徹底失去了吸引力。
而絕大多數中小制作港片,都將徹底陷入困頓。
諸如《反貪風暴》這種品質平庸的電影,一個系列輕松擄獲逾二十億總票房的情況,更已經成為歷史,不可復現。
現在的香港電影,如果想要賣座,想要受到關注,只有兩個法子。
其一,啟用頂級演員陣容,包括周潤發、劉德華、郭富城、梁朝偉、甄子丹及古天樂這六人中的任意兩個,其他演員隨意組合;其二,大咖單核,動用周潤發、劉德華、郭富城、梁朝偉、甄子丹及古天樂這六中的任何一個,其他演員隨意組合。
還需要加上商業類型片,以及中等品質之上的前提。
換句話說,數十年港影風云,迄今而論,撇開成龍和周星馳不談,也就只培育出了這麼幾個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演員。
而像梁家輝、劉青云、吳鎮宇、任達華、林家棟等演員,配戲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中生代的謝霆鋒有熱度,但尚需打磨。
余者不足論。
說回《困獸》。
導演彭發,與其胞弟彭順,皆以驚悚、恐怖類型片起家,尤其長于剪輯和調色的技術層面,早年也曾經有過一次絕好的機會,也即寰宇買下《風云2》的版權,交予二人擔綱。
可惜過億投資,換來一場大熱倒灶。
其后二人就極少出彩之作。
而這部《困獸》的演員陣容,以鍾漢良、吳鎮宇為核,不客氣地說一句,這個陣容,可以叫做毫無吸引力。
甚至都不用管電影品質如何,沒人知道你的存在。
另外還有一個尤其要重視的問題。
內地市場現在很大,很多東西在漸進發展。
大家都在摸索,比如話題的共鳴、藝術的融合、電影工業的成長,但那些老套的、過時的手段甚至故事,已經不再適用,市場需要的是創新和創造,是一種從劇本故事、敘事思路和手段乃及演員表演、技術處理等各個層面的要求。
在港影的角度,一定要明白這個問題。
不然,就真的會變成「過去」。
所以港片如果要破局。
只能在「品質」這個層面下功夫。
那麼一部港片,如何才能稱得上「有品質」且具備競爭力?
首先是演員陣容。
在當下而論,如前述,港影數十年,只培養出了寥寥數位大咖演員,而他們雖已不再年輕,卻仍有一戰之力。
前文列出的六位核心、五位輔助演員,再加上中生代的謝霆鋒,其實已經足夠陣容變換之用。
這是一種基本關注的保證。
其次是電影題材。
警匪題材本身,其實并不會過時,過時的是橋段。
臥底的驚懼不安、掃毒的追逃、孤膽英雄的追兇、正邪不兩立甚或是江湖情仇,這些東西本身已經被一遍又一遍講過,而當那些善于講故事的幕后電影人退去,換上另外一批不怎麼會講故事的人,觀眾更會感覺味如嚼蠟。
所以一定要善于講故事。
應該去借鑒那些港影歷史上的優秀作品,諸如《暗花》、《無間道》、《PTU》、《神探》和《寒戰》、《無雙》等,追尋創意與品質,而不是一味簡單粗暴化。
做得到,電影市場會自然出現一條路來。
當然,中小制作港片是有現實困境的。
當年翁子光拍《踏血尋梅》,一直鎖定郭富城,但現實是投資難尋,一晃三年沒拍,郭富城問他怎麼電影還啟動不了,他說怕支付不了郭富城的片酬。
這是一個典型案例。
現在香港的幾位大咖演員,若以商業片而論,單人片酬至少在三千萬上下。
而中小成本的港片,總投資也或不超過五千萬。
如果遇到大咖愿意減價還好,不愿意減價,那就只能一拍兩散,轉而求其次,以演技派老演員為核心來組建陣容,恰如《困獸》的例子。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導演和投資方本身就存了「以小博大」的心思。
但現實很殘酷,如果香港電影,繼續出產諸如《困獸》這樣投資規模和陣容的電影,幾乎注定會血本無歸。
關于這一點,可以持續觀察。
電影市場。
兵不血刃,卻步步危機。
每一場勝負的背后,都有無數的算計、無眠和殫精竭慮。
所以不要埋怨人家比你強大,或者運勢爆棚,品質、投入、宣發或檔期選擇,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可能讓你滿盤皆輸。
入局,就得全力以赴。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