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四大天王。
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神話與傳奇。
而有這麼一個人。
生于香港,崛起于台灣樂壇。
又號天王殺手。
故事版本包括如下幾個,據聞李宗盛說過,「周華健是專克四大天王的高手」,而周華健則說,「四大天王中我只關注張學友的銷量」,進而演化成為,「四大天王不管誰出新專輯,都會問一問周華健最近有沒有出專輯的打算。」
這當然是一場較量。
不但牽涉到幾位歌手,也與背后的唱片公司和娛樂造勢有關。
但何為真相?
先復盤一下周華健的履歷軌跡。
1984年,周華健發行了個人首支單曲《誰曾說過》,次年加入心聲唱片公司,發行首張專輯《最后圓舞曲》,但因唱片公司在專輯發行前倒閉,最終這張專輯未有正式發行。
一年后,他進入滾石唱片公司做制作助理。
1987年,發行了進入滾石唱片的第一張專輯《心的方向》,銷量達二十萬張,1991年專輯《讓我歡喜讓我憂》發行,銷量達兩百萬張,正式奠定其樂壇地位,兩年后的《花心》,銷量達四百萬張,抵達個人事業的巔峰。
次年,他攜此大勢赴香港發展,與四大天王交匯。
1995年,周華健與劉德華、張國榮、彭羚和張學友,一起入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IFPI全年最高銷量歌手五強陣營。
所謂「殺手」名號,應該起源于此。
至1996年止。
做一個簡單對比。
1994年周華健首張粵語專輯《有弦相聚》。
但初臨粵語歌壇,或還談不上什麼「殺手」或者競爭概念,故這一年可以略過不談。
先看1995年。
這一年,周華健在一月發行了普通話專輯《我愿意去等》、五月發行了粵語專輯《弦途有你》、七月發行普通話專輯《愛相隨》,到十二月再發行粵語專輯《弦弦全全》。
若只考慮同期情況。
郭富城在一月發行普通話專輯《我的開始在這里》、五月發行粵語專輯《純真傳說》、十二月發行粵語專輯《備忘錄》,黎明在該年度五月推出粵語專輯《天地豪情》、劉德華在十二月發行粵語專輯《情未鳥》。
只有張學友沒有同期專輯。
但他發行于上一個年度十二月份的粵語專輯《這個冬天不太冷》,在跨年的一月,仍拿了兩周銷冠。
而若以IFPI銷量冠軍來看。
周華健的《弦途有你》拿到非連續的三周冠軍,黎明的《天地豪情》一周冠軍、郭富城的《純真傳說》兩周冠軍、劉德華的《情未鳥》兩周冠軍,以及郭富城的《備忘錄》一周冠軍。
勝負暫且不論,在周華健全力在粵語區發力的這一年。
一月有郭富城的普通話專輯、五月郭富城和黎明的粵語專輯,十二月有劉德華和郭富城的粵語專輯,七月沒有什麼撞期的問題。
誰在避讓誰?
再看1996年。
周華健在香港紅館開了19場演唱會。
這個年度,他于二月發行普通話專輯《愛的光》、六月發行現場粵語專輯《弦猶在耳》、七月發行《小天堂》,十二月發行粵語專輯《生·生活》。
這一次張學友加入戰團。
他在六月發行了普通話專輯《忘記你我做不到》。
黎明在六月和十二月分別推出粵語專輯《Perhaps...》和《感應》。
劉德華則在七月發行《在乎你》、十二月發行《因為愛》。
郭富城沒有與周華健撞期。
而這一年的IFPI銷量冠軍,周華健只憑前一年底的《弦弦全全》拿到兩周冠軍,六月張學友的《忘記你我做不到》和黎明的《Perhaps...》各自兩連冠,十二月則盡皆不入。
誰又在避讓誰?
如果以同檔發唱片來討論誰高誰低。
那麼這種唱片發行時間的彼此交錯,是不是也意味著你在避開人家的勢頭?
而這種「避開」的說法,本身就有著天然的邏輯缺陷,卻不知道為什麼,居然可以流傳甚廣,甚至不少人都覺得理所當然。
周華健確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歌手,聲線清澈、磁性和質感突出,但他的唱片銷量,當真就可以艷壓四大天王,甚至威嚇這些歌手避而遠之?
起碼在粵語區,沒有這個可能。
故而說到底,這或許是唱片公司之間的硝煙,無非以歌手為話題炒作,僅此而已。
依稀還記得,昔年有所謂「三英戰呂布」的說法,也就是滾石唱片和寶麗金唱片之間的一場競爭,拿張國榮、周華健和杜德偉,對陣張學友。
目的很簡單,一則可以制造新聞,二則或有鼓動幾方歌迷競相購買唱片的嫌疑。
實則是一場基于商業考量的娛樂至上。
恰如「天王殺手」名號的出爐。
勝敗乃兵家常事。
每個人都有職業生涯的高低起伏。
比如郭富城出道連續三張百萬級銷量唱片,張學友的《吻別》和周華健的《花心》,在同一年度破四百萬張銷量,劉德華的《忘情水》緊隨其后達到三百八十萬張銷量,而黎明出道第二年獲得IFPI全年最高銷量大碟獎。
但基于個人的策略及規劃。
總有一場此消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