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有個名叫「追影249286168」的讀者。
跑到文章評論區,問了這麼一個匪夷所思的問題,「唐某人,反復拿四大天王來寫文,稿費破十萬了吧?」
說實話,這事完全沒想過。
個人而論,寫文當真是一種興趣。
當然,不算有多大出息,因為寫了這麼些年,也沒寫出什麼像樣的東西來,只有一些只鱗片爪的思考,實在是非常慚愧。
翻了翻這位讀者的主頁,是劉德華先生的擁躉。
這個問題當然并不重要。
而從這里引申開去說,「拿四大天王寫文,可以掙多少稿費?」
反而頗為有趣。
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
這是一種變革。
在過去,想要寫點東西發表,得尋找報社、雜志社,還得用手抄稿用郵寄的方式寄過去,石沉大海或者退稿,都是常事。
後來網絡興起,電郵成了主流投稿方式,但想要發表作品,同樣極難。
及至今日,巨變到來,若想將自己的觀點、思考甚或雞毛蒜皮公諸于眾,變得異常簡單,甚至沒有門檻,電腦、手機皆可,隨時隨地,也無拘形式。
這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盛會。
網上流傳著諸多經驗,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用來「割韭菜」的,也就是教新人,怎麼寫文章、如何剪視訊等等,大都配有收益驚人的截圖,但十成十都是虛假的,或者起碼不是當下案例。
因為在自媒體初起的紅利期,很多人都并未介入,作者嚴重缺乏,可能隨便寫點什麼東西,都能賺到盆滿缽滿,有一批幸運兒就飛上了天,其中當然也不乏真正有本事的人,比如部分報社、電視台等行業的從業者。
但隨著該群體的迅速擴充,諸如寶媽、退休老人、學生及種種有閑者紛紛進入,而對于各大平台來講,內容過載、人滿為患就成了常態。
而資訊爆炸的此時,也就是無用信息泛濫的年代。
所以這也就是為何,會有諸多「作者」哀嚎,沒有流量、收益暴跌。
但世界不會一成不變。
內容始終要回歸思考、觀點的本身。
話題與熱點,只有一時喧囂,能沉淀下來令人深思的東西,才將具有恒遠價值。
所以未來,必將有大浪淘沙。
回到前述話題,「拿四大天王寫文,可以掙多少稿費?」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思考另外一個前提,「以香港娛樂圈為例,還有什麼人,能夠比‘四大天王’更有挖掘價值?」
影壇的雙周一成和李連杰。
他們已經多年沒有作品,或者已經離巔峰時期太遠,過往履歷、作品和威風史,早就被挖掘殆盡,已經了無新意。
而另一層面來說,對他們感興趣的人,已經不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讀者。
當下尚在活躍的電影人,包括劉德華、郭富城、梁朝偉、古天樂、劉青云,或也可以加上甄子丹、吳鎮宇、任達華、方中信、呂良偉和苗僑偉,至多再加一個謝霆鋒。
其中最具綜合歷史聲望和話題價值的人,也必然是劉德華和郭富城。
很簡單,無論作品或實績,都很夠打。
這根本不需要杠。
粵語歌壇的許冠杰、譚詠麟和張國榮。
他們的神話時期,已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距今已經超過了三十年,縱然還有一部分擁躉在緬懷,卻更非主流。
那麼,接續他們而王的是誰人?
四大天王。
即便講到這里。
很多人或許還不一定能明白,「四大天王」的價值。
可以更深入一步去看。
他們每個人都有數百之上數目的歌曲作品、數百場演唱會,四個人加起來有三百多部電影、正版唱片銷量超過一億張、九座「三金」影帝獎杯,橫跨歌、舞、影、廣告、慈善等領域,被稱作「香港十大文化符號」之首。
這就是永恒的真正神話。
所以如果談香港娛樂,不談「四大天王」,應該談誰?
沒有誰,能夠比「四大天王」更經得起深度挖據,包括上述提到的雙周一成、李連杰,以及許冠杰、譚詠麟和張國榮,也概莫能外。
那麼真正的問題來了。
如何拿稿費?
如果僅僅是想拿稿費。
其實不一定要去寫四大天王。
你可以蹭熱點,比如近期諸如烈犬咬人、吳艷妮搶跑、上海小孩失蹤等社會新聞事件,只要手夠快,流量應該盡多。
而如果要寫娛樂圈,要寫四大天王。
你得認真去研究作品,深入到他們的歌里,去領會詞曲之妙、演繹的細節、情感與技巧等等,去發現他們的成長與變化,體察他們的成功與失敗,觀摩他們的演唱會,拆解台風和舞台,還應該沉下心來,一部一部看他們的電影,分析表演上的優劣,嘗試代入共情。
這只是第一步。
每個人的履歷都要去做復盤,看他們如何出道,怎樣成王。
此外,在競逐激烈的年代里,看那些大獎的歸屬與銷量的起伏,以及人氣的高低、傳媒的聲音,擁躉們又在如何歪曲事實。
還要盡可能多地去看他們的訪談。
聆聽天王們,對于人生和事業的感悟,有如何的野心,又有何樣的坦蕩與局促、不甘。
當你做到了這些,恭喜你。
就可以開始用「寫四大天王」,去嘗試賺稿費了。
只有真正的思考、深度與新意。
才具有最終與最大價值。
而寫四大天王,可以掙多少稿費?
這是個變量,它視你的能力、眼界和運氣而定。
但只要言之有物。
即便是十萬之數,也并非遙不可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