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影壇「千面」,是一種榮耀。
前有業內公認的梁家輝,后有北京國際電影節將之許予郭富城。
可能有人會不忿,都是演員,憑什麼你稱千面?
但這是各自的努力之證。
換句話說,這是兩個從不安躺于「舒適區」的演員。
他們拋棄了相對易行的表演路途,不斷探索、求變并拓寬表演的邊界,進而各有所得。
在表演而論,這非常難得。
有人說,郭富城最近二十年的成績,來自他對劇本的挑剔。
這話其實沒有錯。
在電影《父子》之后,郭富城在表演一途,無止境攀升,甚至成為了同期「最能打」的香港演員,與他對劇本的精挑細選,關系匪淺。
這個階段,其作品類型及表演手段之多變,可謂冠絕影壇。
不管電影口碑怎樣、票房如何,其表演能力的成長,可謂與日俱新、勢如破竹,甚至看不見上限的存在。
而這些電影,其實也并不都是他自主選擇的結果。
或可理解為一種良性循環。
比如一部《三岔口》,就帶來被導演和投資方「欽點」的《父子》和《白銀帝國》,拍《殺人犯》與江志強結緣,隨即被推薦給《最愛》的顧長衛,《寒戰》在編劇階段就被導演鎖定、《踏血尋梅》一直非他莫屬,《無雙》則更是以表演能力,成為莊文強最優先級的選擇。
對難度的追尋,和每一次對潛力的壓榨,令郭富城飛速進步。
這樣的路徑,令郭富城以「后起之秀」的身份,追上了梁家輝的步伐。
并不簡單。
追溯而論。
梁家輝1983年出道。
他以李翰祥導演的《垂簾聽政》,一舉奪得金像獎影帝。
六年后。
郭富城出演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飛越危墻》,劇情普通、導演也是第一次執導,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都可謂反響平平。
在次年,郭富城一頭撞進樂壇,旋即獲封天王,事業軌跡更換了方向。
梁家輝在奪帝后,陸續出演了《火龍》、《監獄風云》、《愛在別鄉的季節》、《情人》、《棋王》及《新龍門客棧》等電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就步入了職業生涯的巔峰期。
此時的郭富城,主要精力則放在了樂壇爭鋒。
整個九十年代,或僅有《赤腳小子》、《浪漫風暴》及《風云雄霸天下》可堪單列。
一個天生演技派,一個天生偶像,這個結論,當無異議。
而很有趣的是,梁家輝接戲頗多,也不分主配,即便僅以九十年代而論,也與香港影壇絕大多數演員都有過合作,比如周潤發、張國榮、梁朝偉、劉德華、劉青云、張學友等等,但偏偏一直與郭富城緣慳一面。
二人第一次正式交集,是在2004年。
杜琪峰有感于香港影壇喜劇泛濫,故而去拍了一部《柔道龍虎榜》,而在昔年,這部電影,被杜琪峰稱作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故事致敬了大師黑澤明的處女作《姿三四郎》。
在電影中,姿三四郎的的精神內核被一分為二,一面是沉淪墜落,另一面是好戰尚武,對應古、郭二人的角色,也即司徒寶和東尼,而幾乎所有角色,都與柔道相關,梁家輝飾演的李亞岡,也是其中一員。
很多人都說,杜琪峰是「教戲」的大師。
這當然沒錯,比如吳鎮宇、任達華和張家輝等人戲路的破與立,就是典型例子,但杜琪峰的要求,其實是讓演員「收斂」去做角色,而非「外放」去做自己。
這種方式其實非常老派。
但鑒于杜琪峰眼光精準和毒辣,可以迅速令一部分演員,尋找到最契合自己的戲路,進而開始風格化,也就諸如吳鎮宇的浪人氣質、任達華的內化和張家輝的斗狠,出處就在這里。
只不過對于郭富城和梁家輝來講,意義不及其他一些演員那麼大。
因為他們兩個人,一心求變。
這次相遇。
二人對手戲很少,大略只有一場柔道互博。
所以對手戲無甚可談,就如後來郭富城在訪談中說,《寒戰》才算二人第一次正式對戲。
但有一個很有趣的點。
彼時的郭富城,借助杜琪峰之手,掙脫了此前在表演上的迷惘和無措,開始蓄勢上行。
梁家輝則處于巔峰之后的沉淀期,可以套用一句王晶的話來講,「一如既往的好」,但總體來講,這個階段的梁家輝,穩定有余,卻欠缺驚喜。
而事情總有意料之外的情況。
僅一年之后,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郭富城攜《三岔口》首次提名影帝,就力壓梁家輝、張震和陳坤,一舉奪得影帝殊榮。
或有人覺得驚訝。
憑什麼?
其實很簡單,郭富城的倚仗,是豐沛的情感、極致的爆發力,和層次分明的釋放,而對于演員來講,這只能來天賦,沒法用后天努力去彌補。
當然,又僅一年之隔,二人回到香港金像獎,迎來了更戲劇化的事情。
《黑社會》的梁家輝,再次對陣《三岔口》的郭富城,一邊是威名赫赫的名宿,一邊是銳氣橫生的初生之犢,猜測誰人登頂的話題被引爆。
而尤其詭異的,是頒獎之前,突然出現了一個「右二」拿獎的流言,也即有某網友指出,排在候選人宣傳照右邊第二個的演員,就是最終的獲獎人。
一石激起千層浪。
金像獎主席趕緊出來辟謠,說不到頒獎時,沒有人知道結果。
最終結果,梁家輝憑《黑社會》奪得自己的第三個金像獎影帝,排在「右二」的郭富城敗北,而自此后,「右二」定律就不再有人關注。
撇開這個插曲去看,金像獎更鼓勵的,其實是表演的無痕與自然度,而非深度的情緒共振。
在這個層面來講,彼時的郭富城,自然不敵梁家輝。
其實在這一年,二人本該還有另一次交集。
時隔十七年出山的譚家明,不但「欽點」了郭富城主演《父子》,更打算邀請梁家輝飾演賭船上的一個角色,但最后未能成行。
所以下一次交集,放在了2012年橫空出世的《寒戰》。
自從連莊影帝,郭富城一邊倍感壓力、一邊又有了一種上行的野望,他開始以「難度」和「發揮」為標準接拍電影。
故而一路從《C+偵探》、《白銀帝國》、《殺人犯》到《B+偵探》、《最愛》和《百年浮城》,長達六年的時間里,只拍過兩部商業電影,也即《風云2》和《全城戒備》,其他盡數是小眾、文藝、現實題材。
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已經忘記了,郭富城實際上是天生的偶像。
因為一般來講,偶像派必然應該以商業電影為主,諸如他早前的《風云雄霸天下》、《公元2000》和《雷霆戰警》,或者再不濟也應該是《浪漫櫻花》。
直到《寒戰》,郭富城才重回了商業路線。
這是二人在電影中的第二次相遇。
就雙雄電影而言,其實不一定會有很多對手戲,但《寒戰》的設計,讓兩個主角正面碰撞。
同樣級別,分屬文職與一線,這已經定義了劉杰輝與李文彬的異同。
在職權而論,二人都是警務處長之外的「一人之下」,但負責一線行動的李文彬,自然是雷厲風行且富侵略性的性格,而文職的劉杰輝,沉穩、內斂且善謀。
為什麼王晶會說,「梁家輝一如既往地好,而郭富城則令人驚喜。」
因為這種外露的角色,對梁家輝來講,是一種駕輕就熟,而內斂姿態的郭富城,此前并不多見,大略可能只有《風云雄霸天下》的步驚云、《白銀帝國》里的康三爺及《百年浮城》里的布華泉這三個角色,其他角色,多以張力爆發為主。
他們的這次交集,橫跨了《寒戰》系列。
而頗有點不可思議的,是無論《寒戰》還是《寒戰2》,郭富城皆未得到任何獎項方面的提名與褒獎,梁家輝則成了大贏家。
這不是說梁家輝不好, 他非常好,甚至是前所未有的好。
但郭富城也同樣很好。
回到電影本身。
如果認真看過電影,應該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時隔四年的《寒戰》系列,郭富城是唯一實現「角色成長」的演員。
從心態、氣質、氣度到行事,都有一個隨時間線而不斷延伸、裂變的表現。
一開始,劉杰輝是隱忍姿態,隨著時局變化,他開始圖謀攬權,再到籌謀之后的臨機爆發、上位,行動失敗后,及時反思并借力破局。
正位「一哥」,新的挑戰到來。
藏在暗處的對手,綁架了他的妻子,要求他親自押解李家俊去交換人質,面對下屬不贊成他涉險的態度,他態度強硬,說自己要的是建議,而不是意見。
而當他發現,李文彬與匪徒有某種不可切割的上下級關系之后,在即將卸任的最后幾個小時時間里,他表現出腹黑和冷酷的一面,要求李文彬親自帶隊行動,實質上是將李文彬置于「忠義不能兩全」的境地。
系列兩部電影,郭富城這個角色,從沉穩、善謀和隱忍的副警務處長,漸進成長為了一個氣場強大的威權人物。
梁家輝在人物性情方面,則表現為一以貫之。
梁家輝曾說,「郭富城正在一步一步,走上我的舞台。」
這是一種嘉許。
郭富城以樂壇天王身份,于新世紀之后,才正式主攻影壇,而彼時恰逢香港電影步入下行通道,資源也開始匱乏。
其一步一進,也當真足堪令人激賞。
而《寒戰》的出現,既是好劇本、好導演及整個團隊的努力之功,領銜的郭富城與梁家輝,更可稱功不可沒。
這場「千面」之遇。
就像一場繁花盛放,可入列香港影史經典。
可謂巔峰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