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于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文|粉豬君
編輯|粉豬君
«——【·前言·】——»
上期節目咱們講了,李連杰創辦正東電影的時候,打算開拍創業作《方世玉》,但是編劇蔡康永寫了好幾個版本,都沒有讓他滿意,于是在元奎的推薦下,找到了劉鎮偉幫忙。
可以說劉鎮偉真的算是天縱奇才,僅用了五天的時間,就把大致劇本寫了出來,只是經過蔡康永幾個編劇稍加修改,便拍出了那部極為經典《方世玉》,上映后不但在香港賣座,而且在台灣,新加坡等地區,也都是狂瀾票房,由此可見劉鎮偉的功力之強。
但這還不算他最NB的時候,在寫《方世玉》劇本的同一時間,他還在拍一部喜劇片,并且是邊拍邊寫劇本,僅僅用了20多天的時間,就完成了拍攝,剪輯等一系列流程,沒成想竟偶然間鑄就了一部,足以留名影史的喜劇經典,而該片的名字便是,《東成西就》。
«——【·劉鎮偉,王家衛開公司·】——»
劉鎮偉之所以拍《東成西就》,拍的這麼著急,還要從一個名詞說起,這就是「賣片花」,資深港片迷們應該都聽說過這個詞,電影制作公司在影片開拍前,以片名、卡司吸引發行商或院商,預先出售電影制成后的版權,或上映權的融資方式就叫做「賣片花」。
這種形式一般在電影市場繁榮時期比較流行,而香港影壇有過兩次「賣片花」熱潮,第一次是二戰結束后,很多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僑因為思鄉情切,所以對充滿中國傳統風味的,粵劇電影需求量大增。
因此不少香港電影公司,還沒開機拍攝作品呢,就被華僑買走了海外的發行權,這自然就造成了香港熱錢涌動,不少獨立制作公司紛紛涌現,但是進入60年代末,東南亞市場因為政局變動,導致粵片市場收縮,「賣片花」熱也隨之退潮。
小型粵片制作商頓失財源支柱,粵語片工業跌進低潮,與此同時,電懋和邵氏兩大片廠,因為自己制作、發行、上映,實力比那些小公司強多了,所以能夠生存下來,而他們出品的國語片,也開始凌駕于粵語片之上,成了香港電影業主流。
時間來到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再次欣欣向榮,而「賣片花」制度也卷土重來,不少台商或者東南亞商人,開始給香港的電影公司投資拍片,而劉鎮偉作為一個比較知名的導演,自然是不愿意寄人籬下,為他人做嫁衣。
于是拉上了自己的好基友王家衛,在1992年,不知道是有意還是巧合,創辦了一家名叫「澤東」的電影公司,為了能賣出去片花,兩人簽下了張國榮、梁朝偉、梁家輝,張學友、林青霞、張曼玉,王祖賢、劉嘉玲等多位巨星拍一部電影,陣容不可謂不強大。
在此之外,他們打出了「武俠+金庸小說」的故事架構,這正是當時片商們最愛的題材,因此不少人紛紛打開腰包,僅是台灣的片商蔡松林,就毫不猶豫的交了高達千萬的定金,而這部噱頭極大的電影就是,《東邪西毒》。
雖然蔡松林交錢很是爽快,但他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必須在1993年春節檔之前交片,當時已經是92年的9月份了,只剩下的三四個月的時間,雖然現在看著很短,但是大家應該也知道,那個年代拍電影都快,所以時間留的很是充裕。
然而「充裕」這兩個字,是對于一般導演來說的,《東邪西毒》的導演王家衛,那可不是一般人,他拍電影屬于意識流,有靈感的時候拍的很快,沒靈感的時候那能磨死人,9月份電影開機,一個多月后他連第一場戲還沒有拍完。
劉鎮偉在一旁看得直瞪眼,這樣子下去春節檔肯定交不了片,怎麼對得起投資的幾位老闆呢,他這邊還沒開口,王家衛直接就說了,要不你先拍一部救救場吧,這句話正是劉鎮偉想聽的,于是便誕生了那部經典中的經典,《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
上面這一段只是委婉的說法,據夸張點的說法就是,那些投資商們看王家衛拍的這麼慢,便放出了話來,春節檔交不出片,直接找人砍了你,為了老王不英年早逝,劉鎮偉只好硬著頭皮來救場,于是才有了《東成西就》。
«——【·無意間鑄造的經典·】——»
因為是緊急上馬的項目,本片當然是沒有劇本的,所以劉鎮偉只能邊拍邊寫,在後來的多次采訪中,他都表示拍攝《東成西就》,是自己一生中壓力最大的時候,所有的才華在這一個月內都給榨干了,而《方世玉》的劇本,就是在這百忙之中抽空寫的,可見其才華之橫溢。
其實不僅僅劉鎮偉壓力山大,演員們也是被搞到崩潰,上午拍《東成西就》,下午拍《東邪西毒》,兩部風格差異極大的片子,讓他們被折磨得好像要精神分裂一樣。
梁朝偉在香腸嘴歐陽鋒與盲武士之間打轉,時間一長就有點扛不住了,直對著劉鎮偉說,「導演,我有點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不過好在最終呈現的效果很不俗,倒霉的歐陽鋒在他的演繹下,逗得觀眾們哈哈大笑。
梁家輝也和梁朝偉有相同的感覺,這邊他是喝下「醉生夢死」的黃藥師,到那邊就成為了渴望成仙的段王爺,不過好在其演技的多變,讓兩個角色都發揮出了各自的特點。
《東成西就》中他與張國榮對唱的戲份,無疑是片中的一個經典場面,而歌詞還是張國榮在現場臨時寫出來的,可見這部經典作品,不僅僅是劉鎮偉的心血,也是諸位大咖的合力結晶。
前面幾位雖然被搞到崩潰,但起碼還是在兩部戲中都貢獻出了經典角色,而王祖賢卻是真的慘,在《東邪西毒》拍攝期間她沒少受苦,沒想到成片一出來,卻發現王家衛把她給剪沒了,只有細心的觀眾逐幀看,才能看到她那僅有的一兩秒鐘側臉。
不過好在《東成西就》里面,她飾演的角色足夠經典,小師妹的潑辣跋扈,被他演繹的入木三分,該片在各方的努力下,最終花費了27天拍攝完成,于1993年的正月十四上映,算是趕上了春節檔的末班車。
群星云集的陣容,加上確實夠優良的笑料,到底能不能獲得觀眾們的認可呢,現在的我們當然是很喜歡這部片子,但當時劉鎮偉的心中應該是沒底的,畢竟趕工趕的的太厲害了,而且《東成西就》上映的同檔期,還遇到了一部大制作的電影。
那部片子的主演就是剛剛找他,求過劇本的李連杰,當然這部電影并不是《方世玉》,不過它比《方世玉》更具影響力,可以說是李連杰一生中最重要的IP,而該片的名字便是,《黃飛鴻之獅王爭霸》。
«——【·獅王爭霸·】——»
這是李連杰與嘉禾四部片約的最后一部,拍完本片之后,他就專心去經營正東電影了,亦或者是跟永盛合作拍片,但是作為香港電影業的龍頭,嘉禾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好在李連杰放棄了部分利益,把正東電影的海外發行權,交給了嘉禾打理,因此才能繼續在香港發展。
雖然是跟嘉禾拍的最后一部作品,但本片的質量仍然一如既往的高,只是相比于上一部《男兒當自強》來說,該片在動作方面要差上一些,鋪墊一個多小時的大反派趙天霸,在最后的大決戰中,沒過幾招就被打趴下了,讓觀眾們感覺很是不爽,反而是鬼腳七的幾場打戲,編排的極為精彩。
熊欣欣作為黃飛鴻系列的資深幕后人員,第一部中就參與了演出,只不過他沒有露臉,而是做了李連杰的替身演員,因為不俗的表現,在第二部中直接被提拔為九宮真人,但是這個角色好像沒啥存在感,看了好幾次《男兒當自強》,我才反應過來這是熊欣欣。
直到這第三部《獅王爭霸》中,他才靠著鬼腳七一角讓觀眾們記住了他,與黃麒英對戰的那一場戲,在武術指導的動作設計下,充分的展示出了這個角色的卓越腿功。
雖然本片的大反派黃天霸,沒有讓觀眾們看的爽,但好在《黃飛鴻》系列的高光點,并不僅僅在于動作戲份,《獅王爭霸》的故事,從之前的廣東轉移到了京城,東方風韻與西方技術再次激烈的碰撞。
蒸汽機這個西方工業革命的寵兒,被搬到了黃麒英的藥廠里,展露出了影片的宏大格局,而徐克在經過了三部的鋪墊后,也終于等到了最后的時刻。
他把舞獅大會比喻成一場政治博弈,在黃飛鴻將金牌擲還給李鴻章時,說出了這段經典名言,為三部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李大人,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剛才天炮一響,如果沒有天燈擋槍的話,勝負歸誰,還真沒人知道。現在金牌在我黃某的手上,并非我贏了,大人為了大顯我民神威,而舉辦的這「獅王爭霸」,死傷這麼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實我們都輸了,依小民之見,我們不只要練武強身、以抗外敵,最重要還是廣開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國富民強之道區區一個牌子能否改變國運?還請李大人三思,這金牌,留給您做紀念吧,告辭了!
本片的質量依然不俗,而《黃飛鴻》又是一個賣座IP,面對著劉鎮偉趕工出來的《東成西就》,能不能達到碾壓效果呢?,如果只能看其中一部,你又會選擇哪一部呢?
1993年正月十四,《東成西就》先一步登陸了香港各大戲院,最終下映的時候,共拿到2300多萬港幣的票房,進入了年度票房榜前十,算是個很不錯的成績了。
而《獅王爭霸》則是正月二十上映,依靠著良好口碑的加持,最終下映的時候,共拿到了2700多萬港幣的票房,穩贏《東成西就》,除此之外,本片在香港市場以外也是大賣,首先是李連杰的鐵桿票倉韓國市場,《獅王爭霸》拿下了,華語片票房榜的第三名。
這個榜單上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那就是《男兒當自強》的上映時間,反而比《獅王爭霸》要晚,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黃飛鴻》第一部的大賣,該片在1991年的時候,拿下了韓國的華語片票房冠軍。
因此1992年《男兒當自強》拍出來后,韓國多家片商搶奪發行權,出價一個比一個高,有點惡性競爭的感覺了,于是政府出面,直接禁止了《男兒當自強》進口,直到1993年春天才解禁,因此造成了《獅王爭霸》,先一步上映的狀況。
即便這過去的一年里,韓國觀眾們已經看過了盜版錄像帶,但《男兒當自強》仍然進入,十大賣座華語片之列,可見該系列在韓國的影響力之大。
除了韓國市場外,《獅王爭霸》在新加坡,拿下了1993年華語片賣座亞軍,在印度尼西亞市場,則拿下了華語片票房榜的第一名,在台灣市場,因為是提前到1992年底上映的,橫跨了兩個年度,因此不管是92.
還是93年榜單,都沒有本片的名字。
不過在另一個榜單上可以看到,《獅王爭霸》算是1993年,票房僅次于《城市獵人》的華語片,從上面這一系列數據就能看得出,本片在商業方面是大獲成功,然而這還不是《獅王爭霸》最大的亮點,該片最大的貢獻就是,推動了內地電影市場的革命性改革。
«——【·內地電影市場改革·】——»
在1993年之前,內地電影的發行模式相當簡單,就是由中影「統一」,向各大制片公司買入電影版權,洗印拷貝后,再「統一」賣給地方電影公司進行放映,所得的票房再跟中影,以分賬或者買斷的方式結算。
從這個流程看下來,中影永遠是賺錢的一方,而電影制作公司則利潤微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香港電影了,1992年的時候,吳思遠監制的《新龍門客棧》,賣給中影只拿到了兩三百萬的版權費,刨除一些行政開支外,基本上沒賺多少錢,遠不如港台市場賺得多。
但吳思遠看《新龍門客棧》,在內地很受歡迎,所以不甘心只掙這個死錢,因此93年擔任《獅王爭霸》監制的時候,想要改變一下這個局面,在與內地的相關人員進行了一場,長達12天的談判后,最終定下以上海為試驗點,進行了內地電影市場的首次分賬放映。
自此,內地電影發行不再統購統銷,而是開始執行「分賬」的方式,這不僅增加了港片制作公司的利潤,還大大的激發了,內地電影廠的創作活力,比由此撬動了一個數百億的巨大市場,可以這樣說,《獅王爭霸》的意義之大,已經遠遠超過了它本身的票房表現。
當然,那時候的香港電影人們,肯定是不怎麼關心該片有什麼意義,他們最關心的還是票房,徐克這個《黃飛鴻》系列的賣座,讓跟風成性的各大電影公司,開始謀劃著蹭一波熱度,這直接就造成了1993年的香港影壇,拍出了8部黃飛鴻衍生題材作品。
«——【·八部跟風之作·】——»
首先上映最早的一部,是元彪主演的《黃飛鴻之鬼腳七》,他之前在徐克的《黃飛鴻》中,雖然飾演了一次梁寬,但或許是從小腿功就不錯,所以在這部自己做武術指導的片子中,飾演了以腿聞名的鬼腳七。
然而在對于角色的塑造上,他卻仍然沿用了梁寬的人物設定,頭腦簡單,性情爽直,絲毫沒有鬼腳七的陰婺之感,本片是在正月十五上映的,跟《東成西就》和《獅王爭霸》屬于同期,但是相對于那兩部作品來說,本片顯然是差上一個級別。
因此最終下映的時候,只拿到了760萬港幣的票房,成績是相當的一般,不過這并沒有阻擋住,各大公司繼續跟拍黃飛鴻,當然,這些人的腦子也很靈活,知道一味的模仿徐克不行,所以便想著用不同的風格,來塑造這個角色。
«——【·無厘頭版黃飛鴻·】——»
比如高志森就把無厘頭,跟黃飛鴻結合到了一起,在1993年4月份,推出了《黃飛鴻對黃飛鴻》,其實本片算是續集,1992年的時候,高志森就拍過一部《黃飛鴻笑傳》了,由譚詠麟,毛舜筠出演黃飛鴻,十三姨,都說王晶是「屎尿屁」導演,其實高志森也不遑多讓。
外加李力持與谷德昭兩大「賤男」聯手編劇,讓這個系列賤氣十足,本片上映后拿下了近2000萬港幣的票房,相對于低廉的成本來說,算是大賺了一筆,于是93年便有了續作《黃飛鴻對黃飛鴻》。
因為幕后班底基本上沒有變化,因此該片依然笑點十足,在此之外還有當紅女星鄭裕玲的加盟,她跟毛舜筠都算是香港影壇,比較放得開的女演員了,二人的精彩演繹,完全能蓋過譚詠麟、吳孟達一干人等。
這部續作是在1993年愚人節上映的,高志森本期望著再拿個兩千萬票房的,但是沒想到上映當天,恰好遇到了正牌黃飛鴻——李連杰,不過這次的導演不再是徐克,而是跟高志森一樣喜歡拍喜劇的王晶,他帶來的這部作品便是,《黃飛鴻之鐵雞斗蜈蚣》。
«——【·王晶的黃飛鴻·】——»
這是李連杰第一次與向氏兄弟合作的片子,永盛電影向來以會蹭熱度聞名,自從1991年李連杰靠著黃飛鴻火了之后,他們就一直想找其拍電影,據陳嵐采訪時候說,為了能請到李連杰,他們直接通過內地的關系,找了文化部,公安部幫忙,最后雙方終于搭上線。
李連杰對陳嵐說,我調查你們半年了,知道你們很講信用,那我也不要片酬了,到時候電影上映后我拿一半的利潤,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該片的監制一欄,寫的是「李陽中」的名字,聯合出品公司也是正東電影。
當然,李連杰這半年中有沒有調查,關于向華強別的東西,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黃飛鴻之鐵雞斗蜈蚣》,最終是拍了出來。
王晶雖然也是香港影壇知名導演,但他在宏大敘事上面,很明顯是比不過徐克的,因此這部作品中,黃飛鴻再次回歸到了市井英雄的定位,不過王晶肚里畢竟也是有點墨水的,所以寫出的不少台詞,倒也能讓觀眾們記憶深刻。
雖然在宏大敘事上,比不過徐克的版本,但好在王晶請到了袁和平做武術指導,因此在這部作品中展現出的動作戲份,依然是不遜色于徐克那個版本的,能仁寺大戰裝神弄鬼的劉家輝,獨木橋的運用恰到好處。
后半段的鐵雞斗蜈蚣,李連杰一身大紅造型很討喜,模仿著公雞的特點,去對戰鐵蜈蚣真是很有想法,不過這并不是首創,1956年,關德興就演過一部《黃飛鴻鐵雞斗蜈蚣 》,王晶這屬于是模仿了,當然,對于香港電影人來說,「模仿借鑒」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最后的大決戰戲份,王晶還借鑒了成龍的黃飛鴻,讓李連杰耍了一套醉拳,不過話說回來,成龍的那部《醉拳》,導演正是袁和平,因此本片編排的各種招式,倒也算是原裝正版。
4月1號,本片與《黃飛鴻對黃飛鴻》同日開畫,不管是台前演員的咖位,還是出品公司的宣發能力,《鐵雞斗蜈蚣》都很明顯的更勝一籌,因此《黃飛鴻對黃飛鴻》僅僅上映了不到兩周,就在4月12號下線了,最終收獲的票房是1055萬港幣。
而《鐵雞斗蜈蚣》則上映了4個星期才下映,共收獲了1817萬港幣的票房,雖然本片看似是占了放映周期長的優勢,其實并不能這樣算,因為電影上映的前兩周,其本上就能拿到八成的票房了。
不過《黃飛鴻對黃飛鴻》,作為一部跟風蹭熱度的電影,能拿到1000萬也算很不錯,因為一個月后的香港影壇,又上映了另一部同題材電影,收獲的票房用慘淡形容,都覺得不夠意思,而那部作品的名字便是,《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
«——【·慘敗的黃飛鴻·】——»
該片是銀都機構出品的,在制作之初,可能也抱著很大的期望,導演請來了張鑫焱,他可是李連杰成名作《少林寺》的導演,甚至于本片的片頭,就是一段《少林寺》的節選,意圖讓觀眾們知道該片幕后班底的強大。
而出演黃飛鴻的王群也不是泛泛之輩,他畢業于北京什剎海體校,是李連杰的大師兄,雖然不如小師弟那麼帥,但王群也是一臉正氣,身上隱隱散發著一代宗師的風范,甚至于主題曲《男兒當報國》,跟《男兒當自強》都是一個調調,畢竟「將軍令」的版權是免費的。
在銀都機構看來,這樣一部高仿版的《黃飛鴻》,即便賣不了兩三千萬,但肯定不會賠錢吧,賭一把指不定就賺了,然而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該片登錄大熒幕后,根本就沒人愿意來看,硬是撐了七天才下線,最終只拿到了47萬港幣的成績,豈是一個「慘」字可以形容的。
不過這一部黃飛鴻電影的失敗,仍然沒有嚇退後來者們,6月份,該年度的第6部黃飛鴻上映了,不過跟其他作品相比,本片不能算是跟風電影,因為它是正統IP的續作,《黃飛鴻之王者之風》。
«——【·李連杰的繼任者·】——»
雖然李連杰的片約履行完了,不想再拍《黃飛鴻》,然而手持一個如此賣座的IP,嘉禾自然不能浪費掉,于是便找了一位,菲律賓的演員飾演黃飛鴻,但是拍了幾天后,徐克總是感覺不太對勁,恰逢這時有人跟他說,隔壁劇組的大反派很不錯,可以讓他來試試演黃飛鴻。
徐克當時也是沒辦法了,只好來到了隔壁,以探班的名義觀察起了那個大反派,這個劇組當時拍的電影,正是李連杰的《方世玉》,而那個大反派也就是趙文卓,后面的事情大家也就知道了,他成了《王者之風》的主演。
說實話,趙文卓長得也算英武帥氣,身手同樣也很不俗,在片中展現的幾場打戲,都有著不錯的觀賞效果,但奈何他終究是晚出道了幾年,大部分觀眾只認李連杰的黃飛鴻,外加整片的劇情也比前三部差上不少,因此本片上映后,只拿到了1100多萬港幣的票房,完全比不上前面三部的成績。
海外市場更不用說了,沒有李連杰的人氣加持,因此各大榜單中也看不到該片的名字,除了趙文卓外,李連杰作品中的另一個大反派,也在1993年出演了黃飛鴻電影,而且一演就是兩部,他的名字就是,甄子丹。
«——【·甄子丹的蘇乞兒·】——»
當時的那些電影公司或許是怕一個熱點不夠,所以還把上一年大火的,《武狀元蘇乞兒》拿了過來,與黃飛鴻融合到一起拍出了《英雄豪杰蘇乞兒》,片中甄子丹飾演蘇乞兒,李連杰的同門王玨飾演黃飛鴻。
講述了兩人從誤會到最終并肩作戰,幫助林則徐禁煙的故事,因為是袁和平執導的作品,所以本片在內核上面,是比不過徐克版本的,但動作戲倒是保持在了水準之中,其中黃飛鴻和高麗商人的打斗場面,設計的極為巧妙,方寸之間讓觀眾們目不暇接。
另外還有火蓮教的辮子功,蘇乞兒跟黃飛鴻在圓桌上的對打,都是極為的精彩,看過該片的觀眾應該很少,我極力推薦大家片荒的時候去看一下,另外在影片的大決戰戲份中,袁和平再次設計了醉拳招式,大家可以欣賞一下這段。看看甄子丹的拳法,跟成龍,李連杰誰更強。
在我個人看來,這段打斗中的醉拳,完全比不上另外兩人,拳法沒有表現出多少,但是腿法極為凌厲,之所是這樣的動作風格,我認為應該是受到了,甄子丹當年另一部黃飛鴻電影的影響。
該片算是1993年8部黃飛鴻電影中,唯一一部能跟李連杰掰掰手腕的作品了,而該片的名字就是,《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
«——【·僅次于李連杰的黃飛鴻·】——»
本片仍然是袁和平執導的,《男兒當自強》中被打得落花流水的甄子丹,在片中飾演了黃麒英,可算是為自己出了一口氣,而飾演少年黃飛鴻的則是女演員曾思敏,相信大部分觀眾對該片,記憶最深刻的地方,就是甄子丹在片中施展的無影腳了。
他沒有像李連杰那樣吊鋼絲凌空飛起,而是單腳撐地的快速連環踢,展現出來的效果凌厲且炫目,甄子丹的這兩部黃飛鴻電影雖然質量不俗,但很可惜是在93年下半年上映的,觀眾們早就看膩了這個題材。
因此一個拿了700多萬的票房,一個拿了600多萬的票房,都排到了年度榜單50名開外,在當時來講肯定是沒賺錢的,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2000年左右,《鐵馬騮》因為錄像帶市場的口碑發酵,開始慢慢在美國火了起來。
因此被引進北美上映,居然拿到了1400萬多美元的票房,是八九十年代,僅次于成龍電影的存在,可見是金子早晚也會發光的,其實這句話并不僅僅,能用在《鐵馬騮》身上。1993年的香港影壇,比黃飛鴻拍的更多的,就是形形色色的武俠片了。
«——【·結語·】——»
也正是因為拍的太多,所以觀眾們產生了審美疲勞,導致很多影片票房慘淡,但是放到今日來看,卻都是非常經典的存在,之前節目我們只聊了,1993年那些賣座的武俠片,下期節目我們就好好聊一聊,1993年被埋沒的那些武俠明珠,其中肯定會有一部,是你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