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貍和嬛嬛的感情線一直都十分坎坷,當年甄嬛小像恰巧落入了果郡王的手里,于是這一場禁忌愛戀路就此開啟。奈何郎有情妾有意,卻難以成眷屬,皇帝的疑心病更難醫。
宮宴之上,喝醉酒的果郡王掉落出來了小像,為了化解這一場風波,他不得不娶了浣碧來掩飾實情。盡管如此,果郡王也只是給了浣碧和孟靜嫻側福晉的位置,因為在他的心里,雖然給不了甄嬛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承諾,但是嫡福晉的位置一定得為她留著。
不少觀眾紛紛感慨果郡王的深情,後來劇中的皇帝更是為了試探果郡王和甄嬛之間的關系,揚言要將甄嬛作為禮物送出去,果郡王自然不可能按捺住,私自帶了兵去營救甄嬛。
之后可能是怕皇帝懲罰,果郡王主動申請駐守邊塞,讓不少觀眾為他傷心難過。殊不知,果郡王這樣做卻是另有目的。
要知道,果郡王雖然是風流倜儻的王爺,一直以翩翩公子的形象出現,但是同時身為親王的他,也有自己的一番作為和見識,畢竟他見識過自己皇兄在殺死其他兄弟時的冷漠無情。
果郡王在與虎謀皮的日子里,能夠達到現在的權勢和地位,已經足以證明果郡王的政事才能。
所以他順勢自請去邊塞,其實不為紅顏,而是為了一個男人。
這個人倒也不是別人,他就是華妃的哥哥年羹堯。我們知道,年羹堯在劇中一直是一個傲慢的形象,他掌握著大部分的軍權,戰功赫赫,有著很高的聲望。
但這也是他的弱點,因為皇帝害怕他功高蓋主,偏偏年羹堯還不知道收斂,行事作風都十分的高傲,對果郡王也是瞧不上,見面時曾多次表示不敬。
果郡王面上不顯,卻在和皇帝獨處的時候故意挑起他們之間的矛盾,聲稱年羹堯在偏遠的地方說話十分管用,暗諷他的地位在百姓心中沒有年羹堯高。
皇帝的疑心病本來就重,加上年羹堯的做派一直都少有恭敬,于是皇帝對他以及華妃的防備之心可謂是極深。後來華妃在后宮跋扈,害得甄嬛流產,年羹堯出面求情,果郡王就在一旁暗戳戳地說,年羹堯對于皇帝的家事過于關心。
這些語句在皇帝這里可是種下了太多懷疑的種子了,年羹堯縱然在軍事上面才能十分突出,奈何不懂得進退和藏拙,皇帝一旦動了心思,他的死期也就不遠了。
果然,不久之后,數罪并罰,年羹堯伏誅。樹倒猢猻散,一瞬間,風光無限的華妃也變得暗淡無光,宮女太監們走的走散的散,連答應也可以諷刺她。華妃多行不義必自斃,之后也很快下線。
但是果郡王忽略了一件事情,他的挑撥雖然絆倒了年羹堯和華妃的陣營,卻也給了大清朝沉痛的一擊。
為什麼這樣說呢,還記得後來摩格來大清點名娶甄嬛嗎?這是一種變相的羞辱。要知道,在年羹堯活著的時候,這些部落哪敢這麼提?因此,年羹堯之死,無異于是大清自折羽翼,連周圍的部落都敢堂而皇之地向皇帝要女人了。
國家的巨大變化讓果郡王也開始懷疑自己的決斷究竟正確與否,大清朝的將才本來就少,作為先皇最得意的皇子,果郡王即使和大胖橘有著隔閡與仇恨,但是卻也身負著國家命運,他也希望大清朝能夠走向成功,但是大清朝卻在最后因為年羹堯的去世走向了衰弱。
果郡王對于年羹堯的死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事已至此,他心懷愧疚。
所以,果郡王自請去邊塞更多的是出于責任擔當而不是所謂的兒女情長,因為他不僅是嬛嬛的十七爺更是大清朝的皇子,鎮守邊疆是他想要將功補過,替年羹堯去保衛大清朝,讓她心愛的女人不再受到這樣的屈辱。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