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演技問題的探討。
一向兼有熱鬧、癲狂乃及瘋魔之像,眾說紛紜而莫衷一是。
這種現象,當然主要存在擁躉群體之間。
尤其若以「十大」為題,那麼應該有誰,不該有誰,就不可避免會有一場唇槍舌劍,甚至彼此攻訐。
更多見到的情況,則是撇開道理、只論立場。
進而就淪為意氣之爭。
其實殊無必要。
眾所周知。
電影其實有兩種拍法,一種是常規敘事,另一種是深度表達。
拿香港電影來講,絕大多數動作、喜劇和警匪電影,都可歸屬常規敘事類,也即敘事節奏較快,只需要演員按照劇本去走,或要求真實感臨摹,而甚少涉及復雜的內心、情緒和情感演繹。
比如大家熟知的《警察故事》、《賭神》、《賭圣》、《五億探長雷洛傳》以及《黃飛鴻》等等,皆不脫此列。
這已經涵蓋了昔年香港影壇「五大巨星」的知名作品。
實則也是香港電影的常態,商業性第一。
再延及諸如《跛豪》、《一個字頭的誕生》、《風云雄霸天下》、《暗花》、《真心英雄》、《暗戰》乃及《十月圍城》等電影,莫不如此。
更多的作品不列舉。
而什麼是深度表達?
一般而言,文藝或現實題材,會更傾向深度與復雜。
過早的作品,暫且不去追溯。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迄今,有諸如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譚家明的《父子》和嚴浩的《百年浮城》,還有劉偉強的《無間道》、陳可辛的《投名狀》、李安的《色·戒》,也有陸劍青和梁樂民的《寒戰》、翁子光的《踏血尋梅》、莊文強的《無雙》等等。
這些作品并非全然是小眾文藝作品,而是包括了部分商業電影在內。
但基于創作思路與傾向,又或者表演的緣故,明顯側重了人物內心、現實困境的解讀和演繹,進而在電影的思想性,角色的感情、情緒和內心等層面,就表現得更為深邃和更有層次。
這是綜合因素的作用。
故而,演員的表演也分兩種形態。
一種是自然臨摹,也就是做到「像」一個角色,另一種則是創作、深度型,是在「像」的基礎上,結合演員自身的特質和思考,進行發散與深入創作。
換句話說,前者的要求,是合格的自然度,后者則強調深度共情、層次與爆發力。
這些所有的描述,都能夠在演員的作品當中,找到印證。
但很多時候,關于演技的討論,都混淆了概念,其中不但包括電影類型,也包括演員的表演,比如拿常規商業電影和深度文藝電影來對比演技,一個淺層、點到即止,另一個深邃、層層遞進,根本不適用以同樣標準去衡量。
還有角色難度問題,也經常會被忽略。
而基于這樣的情勢,討論一般都會陷入誤區,呈現一種「誰都不能說服誰」的膠著狀態。
其實,作品會說話。
舉個典型的例子。
當年,《無間道》橫掃各大華語電影頒獎禮。
導演劉偉強曾經疑惑,「這就是一部典型商業電影,不知道為什麼能拿那麼多獎。」
他的觀點其實沒有錯。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無間道》都是典型的港式警匪電影,臥底警察與高層上司、囂張毒販與一眾嘍羅、正與邪、明與暗,無論劇情還是角色,其實都不算特殊。
而梁朝偉和劉德華的表演,如何判定高下?
從獎項上來講,梁朝偉贏遍全場,但這并不是重點。
個人而論,從來不贊同「唯獎項」論,大獎永遠只有一個,而不少年份,甚至也都還有遺珠的存在,故而如何能用拿獎與否,去衡量演技的高低?
回到電影本身。
從坐臥行走、言談舉止而論,無論是梁朝偉還是劉德華,其實都沒有什麼明顯的高下之分,當然,劉德華的個人痕跡要略重一點。
但這并不是重點。
陳永仁與劉建明。
明面上的身份,一個是古惑仔,一個是警察,而實質上二人身份反向錯位。
無論是誰演古惑仔、誰演警察,其實也都只是個人表演和特質上的風格區別,你喜歡誰的風格,那麼就誰人更好。
真正的重點,在于片中那場「警司墜樓,陳永仁陷入驚懼與絕望」的戲,它是整部電影的劇情[高·潮]、交匯、點題與升華。
而梁朝偉的表現,則可以用「只能模仿,不可逾越」來形容,其極致的凝練與強悍的爆發,皆令人嘆服。
劉德華逾一百六十部作品,找不出一例,可以與之進行表演上的對比。
這樣的分析結果,或許可以回答,二人演技的高下之別。
再進一步講。
梁朝偉非但有《重慶森林》、《春光乍泄》、《暗花》、《花樣年華》、《無間道》、《2046》和《色·戒》等文藝或深度之作,也有《中環英雄》、《五虎將之決裂》、《東京攻略》、《洪興仔之江湖大風暴》和《韓城攻略》等典型商業電影。
劉德華則一面有《天若有情》、《五億探長雷洛傳》、《龍在江湖》、《暗戰》和《天下無賊》、《風暴》、《盲探》及《拆彈專家2》等典型商業電影,另一面也有《阿虎》、《大只佬》、《投名狀》、《桃姐》、《失孤》等文藝或現實題材作品。
再延及郭富城,他有《赤腳小子》的悲情、《風云雄霸天下》的亦正亦邪、《三岔口》的深情、《父子》的底層之困、《最愛》的愛恨癡纏、《百年浮城》的尋根與情重、《寒戰》的氣度淵深、《踏血尋梅》的悲天憫人,以及《無雙》的不可測度。
而典型港式商業電影的例子,或集中在早年作品。
比如《九一神雕俠侶》、《伴我縱橫》、《龍神太子》以及《笑俠楚留香》、《倫文敘老點柳先開》等等。
隨著其影路轉型,傳統商業片案例更日漸減少。
總體來講。
劉德華常規商業表演經驗豐富,但缺乏突出的深度型角色及表演。
梁朝偉和郭富城則頗有相近,皆尤擅復雜、深度類型的角色和表演,若以常規商業表演而論,因缺乏歷練的緣故,郭富城的經驗更為缺乏。
這也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
不知不覺。
行文已破兩千言。
若以三位大咖演員為例,或可簡單結論,「在常規商業電影的戰場,劉德華非但不輸,甚至略有優勢,而若以深度、文藝或現實題材及表演為衡量標準,則以梁朝偉和郭富城為尊。」
限于篇幅,更多演員不再提及。
可依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