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漫談,8000字解析,港片到底是怎麼沒落的!
2023/10/16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于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粉豬君

編輯|粉豬君

«——【·前言·】——»

喜歡港片的觀眾,可能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那就是港片為什麼不行了,雖然現在每年仍有不少港片推出,但影響力肯定是遠遠不如上世紀,作為港片黃金年代的代表人物,王晶導演曾在一個采訪中,就這個問題發表過自己的看法。

王晶:因為台灣市場的瘋狂,引至從90年開始,香港的電影已經吃的太肥膩了,然后這種泡沫終于有一天會爆破的,直到王應祥用三千萬買周星馳的《濟公》,然后大賠錢之后,台灣的那些片商就終終于警覺到這是不行的。

然后就大家聯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說,我們要設一個天花板,就最多是多少錢。一下子把整個港片的市場就沖破沖崩了。


港片的沒落是不是真的如王晶所說,因為台灣市場的崩潰導致,而周星馳的《濟公》也是否真的是,台灣片商抵制港片的導火索,還有那最出名的八大片商,又到底是哪八家?今天咱們就綜合著,之前幾十期的內容,好好聊聊港片的崛起,瘋狂,以及沒落的全過程

«——【·港片瘋狂的起因·】——»

港片歷史過于悠久,今天咱們就不從1913年說起了,而是直接從1998年開講,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八九十年代十多年的黃金期,偏偏要單獨選擇這一年呢,因為1988年1月1號,新寶院線

成立了。

80年代前期的香港影壇,是邵氏,嘉禾,金公主三條院線爭霸,到了80年代中期,邵氏退場,德寶上場,就變成了嘉禾,金公主,德寶三足鼎立,因為那段時間電影行業發展迅速,票房屢創新高,而且在東南亞,台灣都很賣座,吊打他們的本土影片。

所以這些地方的熱錢便紛紛涌入了香港,想要投資港片制作,這樣做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好處卻顯而易見的有兩個,一是能分潤到香港市場的票房利潤,二是方便獲得影片版權,拿回自己的地盤放映。

比如說台灣有很多本土發行商,他們買港片競爭很是激烈,如果在電影制作之初就做了投資,那基本上就能穩拿影片版權,可以說投資港片制作的收益,是遠遠大于風險的,然而這麼好的投資機會,哪可能讓他們輕松獲得。

我們上面說的三家香港院線,基本上就是自產自銷,而且他們還在台灣有自己的辦事處,所以別人很難在這其中分一杯羹,只有一些小的獨立制片公司,會接受外部資金制作影片。

但受限于公司實力,所以制作的片子都是小卡司,在香港以外的市場沒有什麼票房號召力,在香港本土因為需要排在三大院線上映,所以也拿不到好的檔期,因此外資投資港片一直都是不溫不火。

直到1987年,金公主院線的三大老闆之一「陳榮美」,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這白花花的銀子沒人拿真是可惜,于是便拉著另一個老闆馮秉仲,在金公主外單獨又成立了一家院線,并于1988年1月1號開業,也就是新寶院線了。

陳榮美與馮秉仲

«——【·新寶院線的崛起·】——»

相對于之前的三家院線來說,新寶很少自己投資拍片,而是充當中間人,給涌入香港的熱錢牽線搭橋,讓他們與獨立制片公司合作開戲,這樣拍出來的成品,不但能讓投資者們輕松拿下版權,回到自己的地盤上映,而且還可以在新寶院線,排到黃金檔期上映,再獲得一部分香港市場的票房分成,簡直就是雙贏。

而且新寶不是用自己的錢投資,所以給制片公司開出的條件比較優厚,這直接就吸引到了不少,有實力的香港電影人投靠新寶,比如嘉禾的大將洪金寶,他創辦的寶禾是嘉禾最大的衛星公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嘉禾發行的電影有八成都是寶禾制作的。

但也正是因為寶禾產量多,所以造成了影片積壓,洪金寶不得不與其他兄弟公司,爭奪黃金檔期的拍片,1988年,新寶院線剛成立,那黃金檔期自然是隨便拿的,所以洪金寶便毫不猶豫的投靠了新寶。

只不過他跟嘉禾并沒有斷干凈,那間寶禾電影仍是嘉禾的衛星公司,雖然自己不怎麼管理了,但仍然留了劉觀偉,林正英等一眾兄弟,在寶禾電影拍出了,《僵尸叔叔》《一眉道人》等作品。

而洪金寶則以寶祥電影的名義,與新寶院線合作開戲,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這邊,在此之外,嘉禾的另一員大將許冠文,也同樣因為新寶的優渥條件投靠了過來。

還有向華強的永盛電影,相對于洪金寶與許冠文來說,是比較自由獨立的,因此制作的電影便可以,在新寶跟嘉禾之間選擇性上映,比如《整蠱專家》《逃學威龍》等片,就是在新寶上映的,而《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等片,則是在嘉禾的院線上映的。

總的來說,新寶的創辦大大的激發了,香港電影人的創作能力,當年便使港產片的發行數量,提升到了115部,比前幾年有顯著性的增多,而在票房表現上新寶也表現不俗,在成立之初的那幾年,每年的票房收入都能達到

兩億左右,遠超德寶與金公主這些老牌院線,僅比嘉禾差上一點。

而且新寶制作的片子,不但在香港本土賣座,在也外埠也同樣反響不俗,比如徐克的《笑傲江湖》系列,就是新寶跟金公主聯合投資的,雖然第一部沒有拿到很好的票房,但是他們仍然堅持拍了第二部《東方不敗》。

沒想到直接引爆市場,不但在香港大賣3000多萬港幣,而且在台北,韓國市場,也均獲得了出人意料的票房成績,這直接就讓海外的熱錢更為瘋狂了,想著法子的要參與港片制作。

«——【·賣片花·】——»

而新寶這不俗的成績,自然讓其余三家院線看得眼紅,于是便也順其自然的,開始接收海外資金擴大生產,亦或者自己投資拍攝影片,但在開拍前賣出海外發行權,也就是我們之前經常說的「賣片花」了。

台灣的發行權賣個大幾百萬,東南亞發行權再賣個小幾百萬,這樣基本上就夠影片的制作成本了,而日韓市場的版權費,和香港本土的收入那就是純利潤,香港制片方付出的只是個好的構思,以及許諾使用名氣大的導演和演員拍攝,用通俗點的話來講,就是只需要一個PPT就能空手套白狼,簡直就是穩賺不賠。

這麼好的生意,香港的電影人們自然都不會錯過,于是很多電影人都開了制片公司,繞開幾家大院線,單獨的跟台灣,東南亞片商接觸,比如我們之前說的,劉德華創辦了天幕電影,劉鎮偉,王家衛創辦了澤東電影,曾志偉,陳可辛等人創辦了UFO。

這些公司都是受益于「賣片花」制度,才能夠運作起來的,因為當時港片的最大市場是台灣,幾乎三成外埠的票房,都是台灣市場貢獻的,所以到了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的主要投資方,也不再是嘉禾,金公主這樣的老牌院線,而是換成了台灣的「八大片商」。

«——【·八大片商·】——»

這其中的第一大,是台灣中央電影公司的副總經理徐立功,他擁有台灣的新世界,中國等多家龍頭戲院排片權,李安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等片,都是他推動拍攝的,而在香港影壇,他則投資了《新龍門客棧》《黃飛鴻之獅王爭霸》,等一系列經典的港片。

八大片商的第二位,是年代國際公司的副經理邱復生,他成立的大學公司,操控了台灣不少強勢院線的排片權,在香港的電影投資有《笑俠楚留香》等作品,在此之外他還投資過不少內地電影,比如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以及《活著》都有他在幕后操盤。

八大片商的第三位,是學者公司董事長蔡松林,他擁有大世界及金馬院線的排片權,曾投資過劉德華的《戰神傳說》,結局大家也知道的,讓他血賠,還有劉鎮偉,王家衛的澤東電影,他也是幕后的金主,《東邪西毒》《東成西就》便是他投資的,另外他還是永盛公司的股東,實力堪稱雄厚。


這八大片商的第四位,是長宏影視公司的經理吳敦,他還是竹聯幫的總護法,前幾期咱們介紹過這個人,他主要投資制片,不經營發行,像《新流星胡蝶劍》、《廟街十二少》,《追男仔》及《神經刀與飛天貓》等片,都有他參與投資制作。


八大片商的第五位,也跟吳敦一樣是幫派出身,他就是西北幫的楊登魁,李連杰創辦正東電影,便有他在幕后支持,因此《方世玉》《太極張三豐》的版權,也都是直接低價賣給了,楊登魁的巨登娛樂公司。

八大片商的第六位,是龍祥影業的王應祥,也就是片頭王晶提到的那個人,他在香港主要跟徐克的電影工作室,以及高志森,黃百鳴的電影公司合作,像《東方不敗》《鐵馬騮》《92應召女郎》等片都有他的投資。


八大片商的第七位,是雄威影業公司的董事長江文雄,大多投資在內地拍攝的港片,包括《一代梟雄》以及《刀劍笑》等。

這八大片商的最后一位,是從事美國VIP電影錄影帶發行,以及及經營國片院線的許安進,他的片源一般來自香港的永盛、藝能,三和以及大都會等公司。

這八大片商的財力可以說是個個雄厚,為香港源源不斷的提供資金,致使當時的港片形勢一片大好,不但影片生產數量連年增加,而且本土票房成績也是持續增長,外埠票房也同樣喜人。

然而俗話說得好,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港片在這蒸蒸日上的表象之下,其實還暗藏著重重危機。海外的熱錢涌入香港,雖然促進了港片的繁榮,但也帶來了三個隱患。

«——【·繁榮表象下的隱患·】——»

第一個隱患就是,港片跟風拍攝的現象加劇,之前的香港電影人,本就比較喜歡蹭熱點,有什麼賣座影片就一窩蜂的去模仿,現在香港每年推出的作品數量大增,但電影人就那麼多,創意也是有限的,于是跟風蹭熱度的電影便更多了。

比如之前我們說過,徐克的黃飛鴻系列爆火,于是便有人跟著拍黃飛鴻,僅1993年一年的時間,便有8部黃飛鴻電影上映,在此之外別的賣座影片,也避免不了被蹭熱度的命運。

比如《逃學威龍》大賣,便有《逃學英雄傳》《逃學外傳》,《審死官》大賣,便有《審死官翻案》,《鹿鼎記》大賣,便有《正牌韋小寶》,當然,《鹿鼎記》本身就是跟風作品,只不過他不是跟風的IP,而是跟風的題材。

1992年,徐克做導演以及監制的,《男兒當自強》《東方不敗》,以及《新龍門客棧》,在港台以及海外市場全部賣爆,那些片商一看這情況,便直接提出要求,武俠片有多少要多少,既然老闆定了方向,那香港電影人們自然是不會跟錢過不去,全都拍起了武俠電影。

于是便有了王晶的《鹿鼎記》,麥當雄的《飛狐外傳》,李連杰的《倚天屠龍記》,劉鎮偉、王家衛的《東邪西毒》,以及趕工出來的《東成西就》,或許是覺得金庸這幾部小說不夠拍。

古龍的《絕代雙驕》《流星胡蝶劍》,梁羽生的《白發魔女傳》,溫瑞安的《殺人者唐斬》,臥龍生的《仙鶴神針》,也都被搬上了大熒幕,在此之外還有什麼《武俠七公主》,《神經刀與飛天貓》等東拼西湊的武俠片。

這麼多的影片扎推開機,讓香港電影人賺的盆滿缽滿,隨便一個二三線演員,就可能要同時拍好幾部戲,更不用說那些一線大咖了,更是忙的團團轉,所以就有了劉十三,鄭九組,張一打的說法。

這代表的意思就是,劉德華一年能拍13部戲,鄭裕玲同時可以跑9個劇組,張曼玉一年也可以拍「一打」,也就是12部戲,這樣瘋狂的接片約,直接就產生了第二個隱患,那就是粗制濫造,得過且過

因為演員們同時要軋幾部戲,所以很多群星云集的片子,不可能同時集齊所有人在場,導演只能靠著替身湊乎著拍,比如讓劉德華賠慘了的《戰神傳說》,整個電影只有一場戲是四人同時出現的。

其余場次不說武戲都是替身完成,就連文戲很多都是替身,運用鏡頭正反打拍攝完成,這也導致了本片的大特寫特別多,最夸張的是張曼玉,她僅僅兩天就拍攝完了所有大特寫鏡頭,其余的文武戲都由替身填補。


片中最尷軋的一場戲是片頭中,燕十三與魔仙兒共同出鏡,但魔仙兒的飾演者顯然是個替身,還用紅布遮住了臉,因為張曼玉的夸張操作,當年「每天200萬片酬」的傳聞,就是出自于此,最后讓本來掛名女主演的他,改成了友情客串。

而這樣的情況在當時并不是少數,畢竟每個演員都很忙,拍出來的效果差不多就行了,甚至于幕后的工作人員們,比如燈光,道具也都軋戲,誰要是沒同時接好幾部戲,那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自己是干這行的,更不用說拍武俠片最吃香的武術指導了,比一線大咖還要搶手。

尤其是程小東,他那段時間基本上都不再做導演了,而是專門接武術指導的活,錢又多,事又少,拍完動作戲就能拍拍屁股走人,比做導演輕松多了,台灣導演朱延平在接受采訪時就說過。

朱延平

他當年拍《神經刀與飛天貓》,就是請的程小東做武術指導,他一到片場便讓副武術指導馬玉成,搭建一個非常復雜的鋼絲,一綁就要綁半天的那種,而這幾個小時的時間里,程小東什麼都不做,只是在一旁酣然大睡,因為他剛從別的劇組過來,已經三天三夜沒合眼了。

當時的朱延平聽著程小東的呼嚕聲,只感覺心中在滴血,因為他是老闆花重金請來的,只給出了14天的檔期,這剛開始進組就先睡半天,著實是有點浪費。

程小東

從《神經刀與飛天貓》,以及《戰神傳說》的拍攝過程就能看得出,當時的香港電影人們是真的夠忙,而這也間接的造成了第三個隱患,那就是演員片酬飛漲

這個隱患的產生應該是比較好理解的,演員們看自己這麼搶手,片約多到接不過來,自然會要求上漲片酬,到了1993年的時候,雙周一成一李這樣的咖位,基本上都是千萬起步,劉德華稍微差一些,但也有個大幾百萬的片酬。

其余的比如梁家輝、張學友,王祖賢、張曼玉等人,那也都是小幾百萬的起步價,在此之外的導演,以及其余幕后制作人員的工資,當然也同樣有所上浮,這樣一來就導致了,影片的制作成本急劇攀升。

比如李連杰主演的《鐵雞斗蜈蚣》,總投資高達4200萬港幣,而同樣的陣容如果是放在1991年拍攝,那麼成本只需要1800萬港幣,僅兩年的時間,成本就翻了一倍有余,可見當時港片市場之瘋狂。

而上面所說的這三個隱患,也便直接造成了,台灣八大片商抵制港片事件

«——【·抵制港片·】——»

台灣八大片商抵制港片,最大的原因當然就是因為,前面所講的那三個隱患了,第一個隱患「跟風成性」,直接造成了觀眾們的審美疲勞,畢竟一年看好幾部黃飛鴻誰能受得了,而且那時候的香港電影人,也意識到了觀眾們不喜歡武俠片,所以便劍走偏鋒拍點限制級的,什麼[色.情]、暴力題材,百無禁忌,但說到底還是跟風,一樣是個死。

第二個隱患

「粗制濫造」,與「跟風成性」結合在一起,自然就讓觀眾們不再喜歡香港電影了,也就不會再貢獻票房,而第三個隱患「片酬暴漲」更是致命一擊,港片開始不怎麼賣錢了,但是成本卻急劇攀升,那些片商也不是搞慈善的,當然不能干賠本的買賣。

最關鍵的是,有的時候他們交了錢,卻遲遲拿不到片子,據統計,直至1993年4月24日止,香港共有250多部電影,已經收了台灣片商的定金,但是卻沒能如期交貨。

要知道那時候香港市場,一年總共才上映一百多部片子,即便加上不登陸大熒幕的作品,這250多部電影也得讓,香港電影人拍一年才能拍完,以上的重重因素疊加,台灣的八大片商直接就坐不住了,于1993年5月28號,聯手成立了台北市片商公會,國片海外聯誼小組,對香港制片商提出了三項要求。

一是把那250多部未完工的台資港片盡快完工,二是成立監察小組重新議定港星片酬,三是用抽傭的方式發行港片,比如說1000萬票房以內抽傭20%,超過這個成績則抽傭15 %。

開頭王晶說過,《濟公》的票房失利,是台灣片商翻臉的導火索,之前的節目中我也引用過這個論點,不過在寫本期文案的時候,我發現八大片商是在,1993年5月28號提出的三項要求,而《濟公》則是在1993年7月29號上映的,時間上存在很大的沖突。

而本片在台灣的上映時間沒有查到,當時的港片確實有不少,是提前在台灣上映的,所以不知道具體的日期,是不是在5月28號之前,有渠道的朋友可以幫忙查一下,不過總的來說,《濟公》確實是賠錢了,即便它不是導火索,但也肯定是王應祥心中的一個痛。


而香港的制片公司,面對著台灣八大片商提出的要求,又將會如何應對呢?

«——【·最終結果·】——»

當年6月份,香港電影從業員協會,便與台灣方面進行了會談,參與會議的台商有楊登魁,王應祥,蔡松林,邱復生等人,而香港方面的代表,則是新寶院線的陳榮美,東方院線的黃百鳴,永高院線的羅杰承,以及永盛老闆向華勝。

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后,雙方最終達成了這樣

五條協議

這看著好像是那麼回事,但仔細讀下來就能發現,根本就沒解決什麼實質性的問題,都是很模糊的條款,香港代表之所以沒有給出具體解決方案,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在香港電影人看來,八大片商是看著我們賺錢眼紅,所以才想著聯合起來壓價的,以他們現在的狀況,不買港片根本就沒有影片放映,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就要服軟,在這里我們需要解釋下,為什麼台灣片商不買港片,就沒有影片放映

當時的台灣有十分強烈的本土保護主義,引進的歐美日韓影片最多只能有14個拷貝,一個地區也最多只能有6間戲院聯映,沒有好萊塢電影放映指標的戲院,只能放映國片,因為統戰需求,當時的港片也屬于是國片范疇,所以根本沒有放映限制,跟台片享受一樣的政策。

現在台灣片商突然要抵制港片了,好萊塢的電影跟不上供應,台片又半死不活的,那麼他們旗下的戲院就只能關門歇業了,所以香港的電影人們才有恃無恐。

其實不僅僅這些老闆們,不把台灣片商放在眼里,就連不少明星也公開表達了不滿,畢竟降低片酬真的觸及到了他們的利益,劉嘉玲,王祖賢還因此被八大片商封殺,據說93年底的《青蛇》票房失利,便是有這方面的原因影響。

那一年的王祖賢也真是夠慘,事業上被封殺,感情方面也因為涉嫌插足林建岳的婚姻,而鬧得滿城風雨,雙重打擊之下,她便直接退出了影壇,此時她只有26歲,雖然之后也客串了幾部作品,但很明顯的是玩票之作。

當然,台灣八大片商的反擊,并不僅限于封殺王祖賢,為了減少對港片的依賴,他們聯合給台灣新聞部施壓,最終修改了法律條款,使得西片與日片的拷貝數量限制得以放松,香港電影人想要耗死八大片商的美夢,就這樣被輕而易舉的打破了。

«——【·好萊塢來襲·】——»

不過到了這時候,他們還是沒有認為自己會輸,因為香港市場對西片一直就沒有限制,但在1993年之前的十年里,每一年的票房冠軍都是港片。

好萊塢的那些大制作電影,也只有《ET》《第一滴血》,《奪寶奇兵》這樣的作品,才能勉強擠進年度票房榜前十,而且每年只不過才一兩部,甚至于有的年份,年度票房榜前十全是港片,所以在香港電影人看來,你台灣市場放開了西片限制又能怎麼樣,不還是打不過我們港片嗎。

但是不好意思,大人,時代變了,好萊塢這頭猛獸,在1993年露出了它鋒利的獠牙,一部《侏羅紀公園》橫掃全球影壇,不但在台灣,東南亞,以及日韓市場碾壓港片,而且在香港本土,也直接拿到了6200多萬港幣的票房,穩壓那一年的華語片票房冠軍《唐伯虎點秋香》。

這個成績,直到23年后的2016 年,才被《寒戰2》超越,之后的幾年里,雖然港片又奪回了幾次年冠,但整體上卻遠不如以前那樣有壓倒性的優勢,好萊塢大片開始頻繁的出現在年代十大賣座佳片之列。

97年的大船更是,又一次刷新了香港影史的最高票房記錄,港片自此再無還手之力,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也就此一去不復返了。

«——【·其余因素·】——»

除了好萊塢大片的沖擊,以及被台灣片商制裁等主要原因外,港片在90年代末,還經歷了一系列事件,被打擊的難以抬頭,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了,幾乎使香港電影的東南亞的市場喪失殆盡。

在這場危機中,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受損最為嚴重,這些國家均為香港電影的傳統市場,雖然單一地區不如台灣,但加在一起也占據了港片40%左右的外埠收入。

而且「嘉禾」等大型公司,也在這些地區擁有龐大的院線,金融危機過后,這些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經濟一片蕭條,片商們不但不再買「片花」了,而且連現成拍好的港片都無人問津,金融危機過后,這些地區的影市也發生了變化,好萊塢電影已全面入侵,取代了原來香港電影的位置,港片連本土都保不住,就更不用談在海外「收復失地」了。

而台灣市場也在放開西片后嘗到了好處,在1994年進一步開放了進口配額,一整年的時間里,港片送檢比例為35%,而以好萊塢影片為主的外片已占到57%,港片原本能賣到百萬千萬的電影版權,到了90年代中期,直接被台灣片商壓到了,平均每部只有7萬港元。

為了能多掙一點錢,香港片商便不再自行赴台發行拷貝,而是采用將戲院發行版權,碟片等后產品版權捆綁銷售的辦法,進行一次性賣斷,但平均賣價也只有30萬港元,可以說,此時的香港電影已經徹底失去了,它最大的外埠市場——台灣。

在成功吞食了港片的市場后,好萊塢又開始對香港電影的根基下手,具體表現就是,大量起用在亞洲地區,具有較強市場號召力的香港影人為其拍片,如導演和武術指導方面,有吳宇森、袁和平等人。

演員方面有成龍、李連杰,周潤發、楊紫瓊等人,他們的加盟,使得好萊塢電影在亞洲市場,更加具有票房號召力,而徐克、林嶺東、陳可辛,唐季禮、黃志強、于仁泰等,香港重要的商業片導演也紛紛西去,想要在在好萊塢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雖然他們之后相繼返港,但短期內大規模地離去,無疑加速了港片的衰退,讓其再也難以回到當年叱咤亞洲的盛世了,在此之外還有

錄像帶,VCD以及盜版影音作品的發展,也間接的讓港片難以抬頭,這里就不詳細列舉了。

«——【·結語·】——»

可以說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期港片,是「成也片花,敗也片花」,海外熱錢的大量涌入,使得香港電影人們,能伸開手腳拍電影,大額投資也間接催生出了,《黃飛鴻》《東方不敗》這樣的經典好片。

但是反過來講,如此多的熱錢也讓香港電影人們,開始無所顧忌,得過且過,最終造成濫拍及票房大跌,待熱錢發覺無利可圖,匆匆退去后,港片便一蹶不振,開始走了下坡路。

不過好在這走下坡路的過程中,香港電影人們,仍然推出了無數經典作品,而我們也剛講完1993,即將邁入1994,這個經典作品扎推上映的年份,其中仍有許多精彩故事要講,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喜歡的朋友麻煩點個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神隱:同是鳥族,為何孔雀剛出生是孩童,鳳皇卻是成人?
2023/12/25
神隱:古晉當真捏碎了情絲?細節證明,阿音錯怪他了
2023/12/25
神隱:看到大結局連華姝都投靠鳳隱,才知道古晉錯的有多離譜
2023/12/25
神隱:結局鴻奕宴爽大婚,宴請三界唯獨元啟沒來,原因讓人淚目
2023/12/25
網評最好看穿越愛情韓劇TOP8!《烈女樸氏契約結婚傳》爆口碑,這部更受封2023最佳韓劇
2023/12/25
20代韓劇男神收視成績PK!《與惡魔有約》宋江難扛收視,車銀優收視也不高,最厲害是他
2023/12/25
《歡迎回到三達里》申惠善演過的5個藝術家:為戲學芭蕾聲樂,網封「韓劇御用藝術家」!
2023/12/25
韓網票選最想一起過圣誕節的藝人:張員瑛第三名、「他」打敗田柾國奪第一!
2023/12/25
日票選2023「最熱門韓劇」TOP10!《浪漫速成班》第6,《與惡魔有約》第2,冠軍不意外
2023/12/25
2023行程最多的Kpop藝人TOP10:張員瑛四天飛三國主持,冠軍一年999行程成最強綜藝團!
2023/12/25
肖戰本人官宣《藏海傳》開機!還在線辟謠加盟跨年,退票霸占熱搜
2023/12/25
肖戰加盟跨年晚會成「烏龍」!業內爆料肖戰沒有此行程,肖戰很慘
2023/12/25
慶余年:陳萍萍生前不為人知的遭遇,慶余年中的驚天內幕
2023/12/25
《甄嬛傳》原著深度分析:揭開眉莊血崩的真相,太后報復陵容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2023/12/25
知否:揭開羊毫的悲慘命運,為何她會淪落到被灌「避子藥」?
2023/12/25
甄嬛傳:甄嬛都望塵莫及,玉嬈的坐姿到底隱藏了什麼?
2023/12/25
為何宇文玥的母親在極樂閣瘋狂?揭秘她被喂的那種神秘藥物!
2023/12/25
如懿傳:宮中響起怪叫,豫嬪的秘密到底是什麼?李玉知情嗎?
2023/12/25
甄嬛傳:為何皇帝與宜修感情疏遠,你猜她每晚做了啥?
2023/12/25
宋江確定不出席「2023SBS演技大賞」?原因眾說紛紜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