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四大天王。
初起于香港,其后橫亙整個華語世界,高峰仰止。
他們跨越了專業領域的阻隔,攜歌、影、舞台和廣告、慈善甚至賽車和書法方面的巨大影響力,傲視群雄。
無論是人氣、影響力輻射,還是持續性和強橫程度、跨界之威。
皆可謂之。
不可復制的傳奇。
名號的來歷可考,脈絡也很清晰。
黃沾說,「香港電台把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拉在一起,封了他們做「四大天王」救市。」
第五屆「太陽計劃」,是「四大天王」概念第一次呈遞人前。
而此前此后,娛樂傳媒們,其實一直都在忙于娛樂圈風云的觀察和造勢。
比如最近看到一個劉德華的昔年訪談,就談及「四大天王」的出現,剛好就講到,其作為當事人,對傳媒聲音的記憶。
大意是說,當年譚詠麟、張國榮這些樂壇巨星,都不參加比賽了,自己剛好有首歌,是《一起走過的日子》,大家都還覺得不錯,然后傳媒就將張學友和自己,并稱為「兩大家族」,等到黎明崛起,傳媒標題就變成「三國大戰」,再後來郭富城回來了,就叫「四大天王」。
有相當的合理性。
也應該大致就是正確的脈絡。
它廓清了一些歌迷間的爭執。
比如早前有人說,當年傳媒言論,先有劉德華和黎明的「雙子星」,後來再加上張學友,并稱為「三劍客」。
這顯然不符合邏輯。
張學友1985年出道,連續兩張唱片,在香港賣破二十萬張銷量,已經可稱樂壇紅星,后雖有短暫的「酗酒」事件影響,但其后迅速重回正軌。
在當年樂壇,除了攜影壇威勢而來的劉德華,不可能有另一個歌手在聲勢上壓過他。
所以媒體若將新人黎明與劉德華并稱,轉而對張學友視而不見。
絕對不可能。
故而,在兩大家族、三國大戰出現后,再有雙子星和三劍客,及至最終的四大天王,它們分別指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不同年份和時間段里,粵語歌壇最出色的歌手。
也側面說明,四大天王概念誕生之初,除了資歷,并沒有誰高誰低的排名。
只是一場并駕齊驅。
其后的歲月里。
他們壟斷了幾乎所有的樂壇大獎,若從1990年算起,幾近十年。
期間各顯其能、龍爭虎斗。
四人的角力,涉及唱片銷量、演唱會場次和票房、傳媒聲勢、歌曲流行度和電影、廣告代言、慈善等各個層面。
很有趣的是,號為天王之后,很多情況都發生了變化。
最顯著的,可能是郭富城。
他從出道之初的「華語天王」,轉而專注于粵語歌壇發力,甚至不惜以放棄早前大受歡迎的「台腔」風格為代價。
張學友和劉德華,則剛好反過來。
二人在陸續以《吻別》和《忘情水》大爆之后,就尤其注重華語唱片市場,而且是從歌曲制作、宣發等各個層面的全方位發力。
可能只有黎明相對墨守陳規。
無論封王之前,還是之后,都傾向于走港風路線。
這些選擇和變化,也就決定了多年以后,四人在華語樂壇影響力的各不相同。
不過無所謂對錯。
當然,樂壇競逐早已遠去。
四人早就過了巔峰,也已經多年不再發片。
即便偶有新歌,要麼廣告、要麼電影,又或者僅是玩票,演唱會則更多是一種情懷,以證明自己還在樂壇。
轉而再看影壇。
剩下劉德華和郭富城,還在電影上面,孜孜以求。
以最近十余年光景而論,二人也可同稱香港影壇的領軍人物。
但港娛的盛況,已經不再。
未來尚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