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誰是影壇巨星?
這個定義,或對很多人形成過困擾。
它并不僅僅體現為知名度,而是集合了人氣、專業能力、商業票房、藝術表彰,乃及個人魅力等等要素在內的一種綜合體現。
此前曾經探討過的「天生偶像」、「演技派的歧途」等話題,皆不脫前述要素。
而若問巨星的神話何來?
唯商業票房。
什麼樣的電影最容易有高票房?
在香港電影的河流中,有很多關于票房的刻痕。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張徹的《獨臂刀王》,僅用了13天時間,票房就沖破了129萬港幣,第二年,王羽自編、自導、自演的《龍虎斗》,票房破兩百萬港幣。
然后李小龍來了,連續以《唐山大兄》、《精武門》和《猛龍過江》再創新高。
再後來,許冠文攜市井喜劇電影,統治了幾乎整個七十年代。
成龍以《蛇形刁手》和《醉拳》趟出新路,又以《笑拳怪招》和《師弟出馬》連奪年冠,正式崛起。
許冠杰單飛,以《最佳拍檔》系列電影連續三年奪得年冠。
洪金寶以《夏日福星》、《福星高照》異軍突起。
周潤發出道十年,終憑一部江湖片《英雄本色》翻身,首度奪得年冠。
周星馳以《賭圣》一飛沖天,其后連續四年統治香港影壇,1992年更創下霸占香港十大票房排行榜前五名的震撼佳績。
成龍在九十年代后半程三連冠。
郭富城與鄭伊健攜手,撕破雙周一成票房統治的「鐵幕」。
這是跨越三個十年的「票房爭霸戰」。
回溯而論。
以1969年為起始,至1999年為止。
三十一個香港年冠,除了周潤發的《英雄本色》、《賭神》、《賭神2》,以及郭富城的《風云雄霸天下》,其他二十七部電影,不是功夫、動作,就是喜劇,或者是二者的雜糅。
這就是票房之戰的另一面。
當然,新世紀之后,其他類型電影登頂的機會,開始增多,比如有《無間道》和《無間道3》、《頭文字D》、《色·戒》、《寒戰》、《激戰》、《寒戰2》、《春嬌救志明》及《廉政風云》、《梅艷芳》、《明日戰記》等等。
但也只是因為,港式無厘頭電影開始式微,而「打得動」的動作演員,幾乎只剩下了甄子丹一人,舍此無他。
而如果翻翻內地電影的票房數據,喜劇電影的票房成績,令人驚訝。
2012年,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一躍突破了十二億,吹響了電影票房井噴的號角。
截止目前,若以二十億票房為衡量標準,共計三十三部電影越過了這個門檻,撇開五部好萊塢電影,余下二十八部國產電影中,有十部都是喜劇電影,再加上特效、軍事動作,基本就構筑了頭部票房電影的主流類型。
故而,在票房角度來手,題材類型的優先級,其實要高于演員。
這個邏輯,不可不見。
所以換個角度來說。
昔年在香港影壇呼風喚雨的「雙周一成」中,周潤發確實非同凡響,所謂五大巨星,劉德華攜后發之姿入列,也并不簡單。
再推延而論,郭富城、劉德華、梁朝偉及古天樂等人,繼雙周一成之后,漸次奪得香港年冠,并由郭富城和古天樂分別打破香港華語片影史票房紀錄,實屬不易。
而以警匪類型電影,在內地沖破十億票房關口,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當然,內地電影市場似乎開始步入「話題為王」的時代,而喜劇和戰爭、特效等類型電影的能量,同樣不可小覷。
進而,港式警匪電影的處境,就更顯艱難。
尤其當幕后電影人退潮,而幕前的演員們逐日蒼老,品質與銳氣皆步入下行通道的此時,絕大多數人,或都會感覺四顧茫然。
這是過去的歷史,與當下的現實。
不少人仍抱有幻想。
比如無視題材、無視檔期的「巨星號召力」。
其實哪怕是在諸位港影巨星的巔峰期,這種情況也是不存在的,而在過去的歲月里,那些所謂「爛片高票房」的現象,其實也只是一種偶發。
再進一步講,年逾六旬的演員,通常都會逐日失去對觀眾的吸引力,這是一種不可更替的法則。
而絕大多數香港演員,則要麼已經越線,要麼即將臨界。
所以接下來的歲月里,總結是其中一項重要事務,而若尚有余力,也當審慎思慮,電影作品的品質與厚度,或仍可追,但商業票房的野望,則或將變得尤其艱難。
就趨勢而論,收官期已至。
除非有等同《無間道》、《功夫》、《寒戰》,以及《無雙》等水準層次的電影再現,否則當下的港影衰微之勢,并不能改。
但還有這個可能嗎?
所謂巨星的神話。
其實需要符合一個恒久不變的法則,也即題材第一、品質第二、演員第三,這也就是商業票房背后的真相。
而能力天賦、個人氣質及魅力,乃及良好的大環境與品質作品,缺一不可。
所以香港,已經再也沒有巨星的土壤。
唯有那些「最后的巨星」。
然去者不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