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有很多事情。
在影迷角度來看,都相當費解。
比如《風云2》為何遲滯十年,又比如《寒戰3》為何一直只聞樓梯響,再比如《功夫2》,周星馳為何寧愿被人說江郎才盡,寧愿拍《新喜劇之王》,也不啟動這個續集。
盡管眾說紛紜。
但實話實說,只要周星馳出演,哪怕是僅僅是按照《功夫》的劇情框架和拍法、演法去做續集,這部《功夫2》也必然大賣。
因為昔年那部《功夫》,已至巔峰。
有一種可能性,是周星馳不愿意重復自己。
但人力總有時而窮。
并沒有人,可以做到無止境的探索、創新和變化。
因為萬事萬物,都應該有某種極致。
如果放在電影領域來講,敘事的框架、手法和模式,表演的形式乃及深度,怎麼可能一直銳意求新下去,進而永遠不重復?
新意當然是好的,它可以為自己或者觀眾帶來驚喜與期待。
然而無論是導演還是表演,都總有極境。
而周星馳確實鮮少啟動續集。
除了《賭俠》、《逃學威龍》和《鹿鼎記》,也就是分為兩部來拍的《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
這幾部電影,也都是在其當紅、轉型初期的作品。
在他完全掌控作品的話語權之后,就確實沒有續集出現過。
所以這種可能性是成立的。
他可稱類型片的天才演員。
但在表演之外,導演能力也強悍若斯,實在不可思議。
自《唐伯虎點秋香》初執導筒。
周星馳連續以《破壞之王》、《國產凌凌漆》、《大內密探零零發》以及《食神》、《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和《長江七號》等作品,上演了一場場令人驚艷的戲碼,尤其新世紀后的三部作品,皆是其一人身兼多職的結果。
在編劇層面,奇思迭出,在敘事層面,渾然天成,在表演層面,大道至簡。
甚至放眼世界影壇,他也是唯一之例。
這指的當然是其巔峰期。
商業上的巔峰,首推《美人魚》。
但又恰好,這部作品是其創作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老梗滿地、欠缺新意。
昔年的春節檔之爭,雖有「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的滔天巨浪,但其實全靠同行襯托,《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有部分敘事節奏偏慢乃及強行植入笑點的弊端,另外一部《澳門風云3》,更是燃燒陣容情懷而來。
所以《美人魚》雖然創下逾三十三億票房的空前紀錄,卻大量消耗了周星馳的人望。
如果沒記錯的話,「江郎才盡」就是在此時,第一次被人提起。
又過了三年,他突然出手,拍了一部《新喜劇之王》。
然后沉默至今。
江郎才盡。
這四個字,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必然。
絕大多數人都避無可避。
所以真正的智慧,或是巔峰之時轉身,或者隱退。
而不是和「鐵律」較真。
當一個人年華老去,無論是外貌、體能還是思考能力,都會步入下降通道,很多東西都會變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從《少林足球》、《功夫》、《長江七號》,而至《美人魚》和《新喜劇之王》,這種變化與轉折,并不是不可思議。
認為他「江郎才盡」的聲音,雖然殘酷且顯得有些冷血,但也是實情。
當然,《新喜劇之王》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昔年那部《喜劇之王》的復刻。
也或可以認為周星馳在向現實低頭。
甚至傳出「全球海選女演員」的《少林女足》,也是這種思維和認知的延續。
這已經推翻了「不重復」的理由。
但他為何任由《功夫2》的詞條高懸,愿意去做令人尷尬的《新喜劇之王》,去啟動《少林足球》的續集,而置真正巔峰的《功夫》續作于不顧?
這實在是匪夷所思。
回看《功夫》。
這是一部集喜劇、動作、奇幻和犯罪于一體的電影。
它甚至可以被理解為一部童話,但其表現形式、敘事框架乃及手法,當真可謂類型片的集大成者,巔峰而不可逾越。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
啟動續作,僅需故事梗概的變化,其余諸如表演、敘事,皆可沿用。
而中華傳統武術的寶庫,盡可提供無窮創意。
何故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