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很巧合。
香港影壇最具深度和格局最龐大的電影,都出自同樣的兩位導演之手。
一個叫陸劍青,另一個叫梁樂民。
他們并非港影名宿,而是在2012年持《寒戰》橫空出世,在五年時間里,一次橫掃香港電影金像獎,兩奪香港年冠、一次打破香港華語片影史票房紀錄,兩度刷新香港警匪電影在內地的票房紀錄。
合作演員皆對他們贊不絕口。
不但欽佩于其劇本的不落窠臼、邏輯縝密和伏筆奇巧。
更凜然于他們對電影的認真與執著。
但有件事情,不可思議。
今陸、梁何在?
簡單回溯。
2011年,電影《寒戰》開機,次年上映。
以4282萬和2.54億的票房成績,奪得香港年冠、并創下香港電影在內地的全新票房紀錄,在2013年金像獎上,陸劍青與梁樂民,憑這部《寒戰》,聯袂摘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三項大獎。
同年度,電影《赤道》開機,次年殺青,2015年正式上映。
香港票房1615萬,列年度第九,內地票房2.09億。
彼時,電影《寒戰2》開機,次年上映。
以6682萬和6.78億的票房成績,奪得香港年冠、打破香港華語片影史票房紀錄,創下香港警匪電影在內地的全新票房紀錄。
2021年,電影《梅艷芳》上映,梁樂民執導。
2022年,電影《圍戰》立項過審,片目顯示,導演陸劍青。
該電影無下文。
2023年,一部主旋律題材電影《破障》立項,資料顯示,導演陸劍青。
或正在籌備當中,但迄今尚無開機消息。
轉而看看《寒戰》與《赤道》。
每當提到《寒戰3》,就必然有人會提到《赤道2》,先不談電影本身的比較,這種現象也說明,有一部分人,對這兩個系列的電影,念念不忘。
原因很簡單,《寒戰》深度無匹,而《赤道》格局無雙。
先看《寒戰》。
警匪為殼,涵蓋守城、制度、職責、辦公室政治、保安局、警隊、廉政、司法、應急機變與職業操守、幕后角力,元素與線索皆奇多,但法度嚴謹、一絲不亂。
無論是布局、講故事,還是邊界控制和整體質感的營造能力,都是絕對一流。
而電影也跳出了傳統港式警匪電影的窠臼,自成一派。
再看《赤道》。
跨國恐襲、大盜暗行、核武、博弈及高層斡旋,為華語電影中僅見的題材,這也是為何盡管首作失利,卻仍然一直有人對系列續作念念不忘的原因。
前者兩部而止,后者則一直都未有后續計劃。
也可謂皆在擱置狀態。
以前談過一個觀點。
鑒于前作不利,《赤道》或可采用變化演員陣容的方式重啟,而在此基礎上,其實應該可以有一個更大膽的想法,也即《寒戰3》與《赤道2》合流。
首先,《寒戰3》啟動的難點在哪里?
題材具有相當的敏感性,在編劇層面上極難掌控尺度,而若保守延展故事,追隨此前兩部電影而來的影迷,或將不會買賬。
而《赤道2》呢?
前作有一個極大的邏輯問題。
涉及核武恐襲這種層次的危機,居然會全權交由一個小小的、所謂「反恐特勤組」主管去處理,而外請專家,居然似乎比警方更有話語權。
在這個基礎上,種種伏筆、懸疑,皆難以立足。
且兩位主角的人物塑造,都有「過火」之嫌,一個是肇志仁,劇本定義是「優雅拘禮」的大學教授,卻急躁易怒,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另有心思,另一個是李彥明,人物關鍵詞是「仕途不得志」的警官,但偏執得過了頭。
再加上「跨國」視野,核彈層級。
故事當然難以為繼。
但若將二者合流,會發生什麼?
方向會很顯然。
保留《寒戰》系列的警隊高層視角,引入《赤道》框架的恐襲事件。
在經歷了警務處長之爭和綁架、幕后角力等危機之后,劉杰輝成長為警隊唯一的威權人物,已不再輕易沖鋒陷陣,左膀右臂已成,而「赤盜」在前次恐襲計劃受挫之后,重整旗鼓,利用多年暗藏的棋子,再次卷土重來,他的目標,仍是香港。
正氣、腹黑和威權兼具的劉杰輝,與露出真容的反派「赤盜」角力,大戰一觸即發。
而如果是這樣的架構,也會是兩位天王,在電影里的第一次正面手談。
這也非常有趣,并可自成話題。
會不會很完美?
香港電影已經陷入危機。
但恰如此前探討。
從近年來的多部港片觀察,并不是說演員梯隊青黃不接,進而老演員們撐不住,而是隨著多位大導的隱退,導致現在的香港影壇,從編劇到執導的幕后力量,已經嚴重不足。
很多人甚至連故事都講不好。
故問陸、梁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