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如今之日。
港影大咖還剩下幾個?
到得今天,所謂大咖,已經鳳毛麟角。
有一個算一個,劉德華、郭富城、梁朝偉、甄子丹,再加一個古天樂。
余者盡可略過。
但部分港片迷的做派,令人齒冷。
他們看見別人電影爆了,心里就不舒服,自家一爆,則秒天秒地,若是別人「撲」了,更會幸災樂禍,上竄下跳。
甚至當別家新片上映,開口就是「仆街」。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
迷之低素質。
比如郭富城新電影《臨時劫案》官宣定檔。
也首發了預告片。
其幽默與荒誕的既視感,令不少影迷都表示很對味,但也有個別人跳出來,要麼「能過億不?」,要麼就是「仆街」。
我們不贊成以偏概全,也不用少數人的行為,去定義整個群體。
但這種現象實在屢見不鮮。
在數十年時間長河里,香港電影在華語世界里,培育起來了數目龐大的忠實影迷群體,這也是港影雖然日漸下行,卻迄今仍有市場的本質原因。
或景仰李小龍的傳奇、許冠文的全才,又或顫栗于成龍的搏命、迷醉李連杰的飄逸凌厲、欣賞洪金寶的文武雙全,乃及甄子丹的拳拳到肉,還或者凜于小馬哥的雙槍風姿、捧腹于周星馳的創意百出。
或戀棧張國榮的不羈淺笑、梁朝偉的電眼無雙,又或傾倒于梁家輝的雄奇百變、郭富城的詭譎千面,再可延及劉德華的街頭痞意、張家輝的斗狠、任達華的練達和吳鎮宇的癲狂。
各有所好,不一而足。
然而,什麼是「撲」,什麼是「爆」?
拿最近的例子來講。
電影《掃毒3:人在天涯》,投資近三億,內地票房2.
84億。
有沒有「撲」?
撇開電影品質、檔期競爭和排片問題,就投資額度和陣容并相對前作票房來講,似乎「撲」是一種公論。
那好,標準就出來了,三億票房及以下,謂之「撲」。
而內地則在2010年,進入了十億票房年代,所以我們就從2010年開始回溯,看看各位大咖,「撲」了多少,又「爆」了多少。
申明原則,小眾、文藝和群戲、客串、配角及特出表演的電影不計算。
可能會很有趣。
劉德華一馬當先。
當下活躍度大咖中,他不但資歷最足,也作品最多。
2010年,《未來警察》和《神探狄仁杰》,前者投資1.5億,票房5897萬,后者投資1.3億,票房2.95億;2011年,《我知女人心》和《新少林寺》,前者投資一億,票房6535萬,后者投資近兩億,票房2.
12億。
2013年,《盲探》、《風暴》和《富春山居圖》,前者投資1.2億,票房2.14億,后面兩部投資分別為八千萬和2.17億,票房則為3.15億和3億。
2015年,《解救吾先生》投資1億,票房1.96億;2016年,《王牌逗王牌》投資1億,票房2.6億;2017年,《俠盜聯盟》和《拆彈專家》,前者投資1億、票房2.37億,后者投資1.8億,票房4億。
2019年,《掃毒2:天地對決》投資兩億,票房13.12億;2020年,《拆彈專家2》投資三億,票房13.14億;2021年,《人潮洶涌》投資額度撲簌迷離,票房7.6億。
總共統計十四部主扛商業電影,四億票房及以上的電影4部。
接下來看郭富城。
上個十年,他開始在商業電影上發力。
2010年,《全城戒備》投資1億,票房9033萬;2012年,《寒戰》投資2500萬,票房2.54億;2014年,《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投資5億,票房10.46億。
2015年,《道士下山》投資兩億,票房4億。
2016年,《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投資4.5億,票房12億,《寒戰2》投資八千萬,票房6.78億;2017年,《破·局》投資6500萬,票房6470萬;2018年,《無雙》和《西游記女兒國》,前者投資2.6億,票房12.78億,后者投資5億,票房7.27億。
2023年,《斷網》投資1億以內,票房6488萬,《掃毒3:人在天涯》投資近三億,票房2.84億。
總共統計十一部主扛商業電影,四億票房及以上電影六部。
再看「最后的動作巨星」甄子丹。
2010年,《錦衣衛》投資1.3億,票房1.41億,《葉問2:宗師傳奇》投資1億,票房2.3億,《精武風云·陳真》投資1.5億,票房1.35億。
2011年,《最強喜事》投資5500萬,票房1.67億,《關云長》投資1.5億,票房1.57億,《武俠》投資1.2億,票房1.7億。
2012年,《八星抱喜》投資7500萬,票房8545萬;2013年,《特殊身份》投資1億,票房1.55億。
2014年,《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投資5億,票房10.46億,《冰封:重生之門》投資兩億,票房1.43億,《一個人的武林》投資1.6億,票房1.18億;2016年,《臥虎藏龍2:青幽冥劍》投資七千萬美金,內地票房1.61億,《葉問3》投資3億,票房7.69億。
2017年,《追龍》投資兩億,票房5.7億;2018年,《大師兄》投資五千萬,票房1.46億,《冰封俠:時空行者》投資兩億,票房3449萬。
2019年,《葉問4:完結篇》投資4億,票房11.81億;2021年,《怒火·重案》投資兩億,票房13.29億。
總共統計十八部商業電影,四億票房及以上電影五部。
至于梁朝偉和古天樂。
他們的數據,其實更不具有參考意義。
比如古天樂,雖有《反貪風暴》系列的驕人戰績,但該系列電影的品質可謂一言難盡,《使徒行者》系列也大致相似,十億層級更只有一部與劉德華合作的《掃毒2:天地對決》,而在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商業電影的情況下,低票房比例也很驚人。
梁朝偉則在一零年代開始大幅減產,如果不考慮《捉妖記2》,就只有一部《擺渡人》過了四億。
而在當下活躍的大咖中,劉德華、郭富城和甄子丹,已經是所有人里面的「頭牌」。
當然,投資數據未必準確。
就如光線總裁所言,「在成本上,幾乎無一例外存在夸大虛報。」
據他披露的信息,《精武英雄》和《全城戒備》兩部電影,就為光線帶來了1500萬的盈利,而《葉問2》的國內實際投資,是三千萬。
所以關于「撲」和「爆」,并不適合簡單定義。
就如花開花謝。
這世上,并無常勝不敗的將軍。
若以前文標準來定義,所謂港影巨星,那真是一路撲跌過來,誰都不能幸免。
而在港影的余輝年代。
與其互相攻訐、噴懟、嘲諷。
不如同聲加油。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